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以载人航天技术的历史性突破为标志,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发展最快、技术飞跃最大、成果最丰硕的历史时期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来,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发射23次,将27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大型地球静止卫星公共平台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气象卫星初步形成业务服务体系,海洋卫星发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系列资源卫星初步形成;微小卫星的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国航天型号科研生产成绩突出,取得重大突破。大量的模型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初步形成了生产一代、研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型号研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十五”期间,卫星的研制和应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系列化、平台化的应用卫星体系。五年来,中国航天成功研制发射13颗卫星,形成10个重大卫星平台,为建设长期、连续、稳定的天基信息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多星并行发展,卫星研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卫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广播通信卫星公共平台,突破了关键技术,正在研制首颗商用卫星。在轨应用卫星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许多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运载火箭质量和技术性能进一步提高,新一代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十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3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将长征系列火箭连续成功的纪录延续到38次。2003年6月5438+10月15至10月65438+10月15,一个月内连续完成四星一船发射任务,标志着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介绍,目前中国已具备研制载人飞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返回式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卫星的能力;具有研制和发射各类运载火箭的能力,在火箭捆绑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回收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航空业正在迎头赶上。

近日,第八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试飞院机场隆重举行。由国防科工委组织的中国国家展团首次亮相本届展会,展出枭龙战机、ARJ21支线飞机、H425直升机、直11直升机等一大批军民用飞机,成为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表示,航空工业是高技术产业,有大量的高技术成果,具有投资高、周期长、市场相对集中的特点。“十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加快步伐,奋力追赶,加强技术储备,全力推进新飞机研制,积极开展见效快的现有飞机改进改装,拓展市场;我们大力发展支线飞机、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取得了显著成绩。

几年来,AVIC第一集团公司全方位推进科技进步,实施知识产权促进工程。* * * 15台通过验收,这些单位从2002年到2004年共新增专利申请311件,相当于此前17年的申请总数;源头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591个项目已获批,658个项目已验收。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表明原始创新研究活跃。十五期间,公司圆满完成了几十个型号的研制生产任务。目前已经能够自主研发生产与发达国家现役主战飞机相当的轻重重量匹配的第三代战斗机和第三代涡扇发动机,自主研发新型航空武器装备。

同时,AVIC II在国防基础研究、装备创新、863等领域完成了大量航空产品预研和科研项目。,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关键工艺问题,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为下一步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基础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十五”期间,* * *获得国家奖励6项,国防奖励89项,申请专利500多项。K8飞机的批量出口和在国外建立生产线,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的转变。通过国际合作,基本具备了制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支线飞机先进涡扇发动机的能力,ERJ145在支线飞机批量交付用户。以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涡扇发动机——ws 11+0为代表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已经形成R&D和生产能力,实现批量生产。

今天,我国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航空工业掌握了大量先进航空装备设计、研制和试验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航空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体系;以预研为主的航空工业科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实现了多学科单项技术的突破,还培育和直接催生了一批先进航空装备;航空工业以准型号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狠抓重大背景项目预研,推动相关技术全面突破。记者付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