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带进吐蕃的是什么?揭秘文成公主的嫁妆

支持婚姻的政策一直备受争议。认为男人打不过,就把女人叫出来。归根结底,政治是软弱的表现。当然,自秦汉以来,民本政策贯穿中国历史,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一直处于较量之中。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亲边县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智慧。

亲唐政策远没有西汉初年的匈奴那么奴性。最著名的人物是文成公主,皇族之女,原名李艳儿,生活在公元625年至680年间,恰好是初唐转入盛唐的历史时期。文成公主聪明漂亮。她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懂得礼貌,对佛教深信不疑。她敢于顺从唐太宗的意志,远嫁吐蕃,显露了她刚正不阿的豪迈本性。要知道,吐蕃不在江南。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无异于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恰好李世民有吞吃八废的政治报复,他主张一门亲事等于十万兵。唐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约定各大部落的松赞干布派遣使节到长安,最大的任务就是娶妻。为了嫁给当时的世界一流强国——大唐,松赞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供他使用的礼物包括:5000两黄金和数百件珍宝...唐太宗答应结婚的直接原因是政治;不是金银珠宝。平心而论,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的英雄。他崛起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江谷。只是在藏区统一后,他才登上赞帕(君主)的高位。当然,唐太宗会在他身上下重注。就这样,十几岁的文成公主自告奋勇成为松赞干布的正式妻子。那一年,松赞干布刚刚25岁。

唐朝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泰王的堂弟李道宗和吐蕃婚礼使臣陆东赞的陪同下离开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在白海(今青海玛多)迎接,谒见道宗,行女婿之礼。之后带文成公主回到逻辑——逻辑,也就是现在的* *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一直受人尊敬。据《吐蕃王朝世袭镜》等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礼仪极其隆重,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嫁妆极其奢华。据说嫁妆清单里:释迦牟尼佛像、珍宝、玉书柜、360卷典籍。再加上各种金玉饰品。我们还赠送了各种烹饪食品,各种图案的锦被,300种占卜经典,60种辨别善恶,建筑和技术的书籍,65,438+000种治疗处方,4种医学书籍,5种诊断方法,6种医疗器械...我们还携带了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

按说以上物品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比如西汉公主嫁给匈奴时,禁止携带蚕种、丝绸、瓷器等器物。即使在唐朝,瓷器和丝绸的生产技术也是官方垄断的。偏偏文成公主能被大量抬到青藏高原,这本身就是朝廷的宠爱和信任。

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开始履行职责。他们非常努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让松赞干布仿佛闻到了仙音。他对乐师和音乐赞不绝口,选拔了一批有聪明资质的少男少女向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音乐逐渐传遍吐蕃全境,流入吐蕃人心中。

后来文士也开始工作了。他们帮助整理了吐蕃的相关文献,记录了松赞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政治走出原始,走向正常化。松赞干布欣喜的同时,命令大臣贵族诚心拜文士为师,学习汉文化,研究他们带来的诗书。他还把一批贵族子弟千里送到长安,进入唐朝各国,学习诗词书籍,把汉族的文化带回吐蕃。

文成公主把农业技术人员带到吐蕃,把从中原带来的粮食种子播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灌溉、施肥、除草。收获的季节来了,庄稼的健壮和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由于当时吐蕃人也种植了一些青稞、荞麦等作物,但由于管理不善,往往只种不种,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业技术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启发下,农业技术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的同时收获大量粮食。尤其是在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之后,吐蕃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这种技术是跨时代的创举。

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他的儿子是唐高宗。唐朝新皇帝册封松赞干布为徐校尉、西海郡王,并派特使送去大量金银、帛、诗书、谷种,还特意给文成公主送去饰品、化妆品,以示鼓励和对她功德的关怀。松赞干布写信感谢他,并忠实地说:天子登基之初,如果他的副手们不忠诚,他们应该是勤兵去国家除掉它。并献上十五种珠宝,请留在太宗墓前以示哀思。松赞干布的忠心感动了唐高宗,封他为客王,赐他三千匹彩帛。吐蕃使者到达长安后,大开眼界。唐高宗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酿酒、碾米、造纸、制墨、制石的技术。唐高宗同意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接触的基础上,达到了水* * *的巅峰。

唐朝永辉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一直生活在* * *。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人民爱戴。她设计并帮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大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制粉、纺织、制陶、造纸、酿酒等技术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了诗歌、农书、佛经、史书、医书、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汉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释迦牟尼金佛像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