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和Luckin Coffee推出“酱香拿铁”。如何看待这种跨界联动?

朋友圈里正在刷Luckin Coffee X贵州茅台的联名签名“酱拿铁”。券后19元,含53度贵州茅台,酒精度不到0.5%。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却爆发出巨大的品牌营销能力。

为什么这么热?因为太奇怪了!在商品经济时代,稀缺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人性是好奇的,好奇和八卦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原因可能是通过八卦可以释放多巴胺。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联名品牌跨界的看法。

联合品牌最常见的形式是广告,以XX为名播出的节目其实也是联合品牌的一种。更多的是单向赋能,通过广告主体的品牌形象(正能量、优秀、品质)或者纯粹的流量来赋能广告主。

商业模式的概括就是客户(消费者)*流量(渠道)*产品(服务)*交易(环节)。简单来说就是找到消费者的某种需求,生产出某种产品(服务),通过流量(渠道)触达,然后完成交易。大部分商品(服务)渠道的成本是很高的,除非你是腾讯或者字节跳动这样的流量池,否则用户每天都会来找你。

一般来说,到达一个商品的成本至少是商品本身生产成本的3-4倍。经销商和代理商的存在是整个环节中的连接点,产生价值,当然需要获得利益。互联网出来后,互联网直销的模式比传统代理更准确。为什么?因为中间环节的损耗很低,货源进货,通过物流送到客户手中,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

瑞幸X茅台这次联合活动的话题足以引人关注。大家都没见过这种新鲜事,都抢着告诉对方,那就出来看看吧!就像之前的冰桶挑战一样,利用了人群的从众心理。

有本书叫《暴民》,讲的是个体是理性的,群体是非理性的,群体的舆论很容易被引导。你去某电商平台买东西,看到A和b两款类似的产品,A的销量比b高很多,大多数人会选择A,因为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刷一个短视频,同样级别的两个内容,A的赞比B多很多,所以A有很大概率能获得比B更高的好评率,也是从众。买车的时候也会看销量排名。这是事实。

在这个时间点上,一个品牌要想成长,除了自身产品/服务的优秀品质,其营销方式也需要有新的改变。有人说十年前我通过XX获得了多少用户,但是现在同样的方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个东西先是陌生的,然后才是普通的,所以人很难赢两个相同的套路。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之前也研究过这种联名形式。品牌A和品牌B是联合品牌。一种价值是相互引导,A的用户(粉丝)通向B,B的用户(粉丝)通向A,另一种价值是创造新的差异化价值(独特和高性价比),吸引增量用户群体。经常看到某某联合会员,其实还是想赚增量价值。

瑞幸和茅台的这一波合作,我觉得也是在注重增量价值。这种“酱香拿铁”绝对不是正规销售,你可能一个月都见不到t a,但这段时间大家都会看到听到“瑞幸”“茅台”这些名字。

去Luckin Coffee体验了传说中的“酱拿铁”,尝了一点茅台,利用吃瓜群众的优势实现了几乎免费的广告投放(其实也不是免费的,产品研发、话题预热还是需要大量的宣传资金,只是不如品牌声势)

我很佩服瑞幸的这个团队。几年前,它还是金融欺诈和虚假商业模式的代名词。这几年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口碑,实际上把商业模式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