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发展政策是什么?

中国的科技发展政策。深刻认识制定《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们党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形势和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2003年6月以来,国务院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在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规划纲要》。中央政府提出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实现中国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是什么?最根本的是靠两大动力,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二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平均保持在9%以上,未来15年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已经走上人均GDP 1000美元的台阶,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寻找途径和方法。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研究如何支撑和引领科技。二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一轮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说,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工作,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是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连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滞后,顶尖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动我国科技取得更大发展,需要从国情出发,认清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潜力,对未来做出总体安排15。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根据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制定科技规划,指导科技工作,促进科技发展,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建国以来,我们制定了七个科技发展计划,其中以1956年实施的“12科技计划”影响最为深远。当时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是一片废墟。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周恩来总理、聂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领导和参与。“12科技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创造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我国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一计划的深远影响。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政府根据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即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这个规划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规划纲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描绘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5。这一《规划纲要》的实施,必将对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加快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目标。未来中国科技发展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指导方针15?目标是什么?这是关系到科技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制定《规划纲要》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这十六字方针既是对以往科技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期新阶段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也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一条主线。自主创新就是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掌握更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注重提高国家的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也是创新。要继续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作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世界上争取平等地位,难以获得应有的民族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是金钱买不来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不等于创新能力的引进。我们的发展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落实到各行业、各产业、各地区,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resources/flfg/zcfg 1/zc05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