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

华与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群体

华教授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和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始设计具有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当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华·教授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华教授于1950年回国,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招聘了闵乃达、夏、王三位研究员。1956期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华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58-1964)的研制

我国从1957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8月1958,1日,这台机器能进行短程序运算,标志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了纪念这一天,这台机器被命名为八一数码电子计算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批量生产,并更名为103计算机(DJS-1),* * *生产38台。

1958年5月,我国开始研制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在前苏联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的基础上,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部、第四机械部、第七机械部和军队的研究人员与738工厂密切合作。

夏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研制104计算机的同时,于1960年4月首次设计研制成功了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规模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约250名研究人员参与了119的开发,十几家单位参与了合作。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1965-1972)

中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规模晶体管计算机(109 B计算机)实际上是从1958开始计算的。为了在外国禁运下制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半导体工厂(109工厂)来生产晶体管。经过两年的努力,109厂已经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二台机器用了20000多个晶体管,30000多个二极管)。109 B机改进,两年后推出109 C机。已经为用户运行15年,有效解决问题时间超过65438+百万小时。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中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机研制成功108、108 B (DJS-6)、121 (DJS-21)、320 (DJS-6),已在738厂等五个工厂生产。哈尔滨军工(国防科大前身)1965年2月成功推出441B晶体管计算机,小批量生产40多台。

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的发展(1973-80年代初)

中国第三代计算机的发展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4年IBM推出360系列主机,标志着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直到1970早期,我国才引进了集成电路的大、中、小型计算机。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电缆电厂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80年代,中国的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了新的进展。1983年,中科院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的计算,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

这一纪录同年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银河-I亿次超级计算机打破。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在文革动乱时期(银河一号的参考机Cray -1于1976年发射),我国与国外的距离缩小到7年左右。

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的发展也是从微型计算机开始的。1980年初,国内很多单位也开始研制Z80、X86、M6800芯片的微型计算机。1983 12第六电子所研制成功一台与IBM PC兼容的DJS-0520微型计算机。10年来,中国的微型计算机产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如今以联想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国产微型计算机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

1992年,国防科大成功研究出Galaxy -II通用并行超级计算机,峰值速度达到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0亿次基本运算),总体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用主流微处理器芯片开发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存储多处理器。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推出国内首台大规模并行处理器(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器),峰值速度达到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提升100亿次浮点运算。

1997年,银河三号并行超级计算机系统由国防科大研制成功。它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并行处理架构,由超过130个处理节点组成,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从1997到1999,国家智能机中心和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了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集群结构超级服务器。峰值运算速度已超过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2004年上半年,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上线。

纵观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03计算机到曙光计算机,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一般来说,国内外标志性计算机的上市时间,其中国外代表计算机有ENIAC、IBM 7090、IBM 360、CRAY-1、Intel Paragon、IBM SP-2,国内代表计算机有103、109B、150、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