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复兴的社会局面

咸丰死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特定的时期,即“光复”,史书上也称之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白于天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衰落的清朝统治出现了所谓“同光复兴”的局面,中外出现了“暂时和解”,洋务运动兴盛,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平息”了。“造坚船利炮”是西方世界给近代中国的第一印象。所以“洋务新政”的第一幕就是造军械,造枪造船。从安庆军械所到江南制造总局,从福州船政局到天津机器局,曾国藩、左、李鸿章、沈葆桢等“中兴名士”呕心沥血,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简单来说,我们学会了造枪、造炮、造船,但都是仿制品,都比西方落后二三十年甚至更久。比如江南制造总局造枪近30年,却没有设计出一款具有国内知识产权的步枪,更谈不上量产;天津机器局专门为北洋舰队生产炮弹,却生产不出作战急需的爆破弹。至于其他非军事官办企业,也是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而民间资本长期被压制,缺乏竞争力。

事实证明,向西方学习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工程。一个只会仿制枪炮而不会自我创新自我造血的国家,除了买军舰,给外国列强发订单,别无选择。纵观30年来的“洋务新政”,清廷对西方的态度是既恐惧(制度和实力)又厌恶(种族和文化),实行的是有距离的接触政策,只触及对象,达不到制度,对基础一无所知,充其量是“不涉不从”,与日本采取的积极追随和融合的策略大相径庭,发展速度和效果也是一样的。

以考察西方为例,清廷也曾派出宾纯、溥等代表团出使欧美,但这些人回国后大多被抛弃。与此同时,日本人从岩仓具视派出代表团前往欧美,其成员大多在回国后成为朝鲜的巨头。再以教育为例。日本在模仿西方之后,制定了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计划。其“政府主导、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模式,历经几十年,成效显著。到19世纪末,日本的小学入学率接近95%,而在中国,科举依旧,学习内容依旧陈腐,离时代越来越远。

表面上看,甲午战争前30年,清廷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年财政收入恢复到8000万两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和国土面积远小于中国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前的财政收入与清廷接近,军费却远高于后者。由此可见,所谓“死灰复燃”不过是“蛋壳里的死灰复燃”,其“表面的繁荣”在真正的考验面前必然会被打破。甲午战争时,清廷交战各派意气风发,认为日本不过是个“小国”,一战必胜,但国外的评论大多对中国持否定态度。比如上海《德意志新报》说,日军与德军劲旅无异,对华作战必胜;英国海军情报局也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军队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日军之于中国军队,犹如19世纪文明军队之于中世纪军队”;如果中日开战,结果只能有一个。

真相是什么?当时清廷真的号称有百万大军,一般都改成了现代火器火炮。但扣除60万完全无用的八旗绿营,加上一些绿营改编的练兵,可用兵力只有40万,其中只有5万是李鸿章掌握的精锐淮军。清军与日本25万可用兵力相比,并不占优势,更何况在营制、训练、指挥、参谋、后勤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军。

至于当时国人引以为豪的北洋舰队,早已是过去式。是的,北洋舰队1888年入军时,真的是如云,旌旗在天,被外国军事年鉴列为“天下八大”。但今年以来,北洋舰队没有增加一艘船和一门炮,而与此同时,日本却以每年增加一艘新战舰的速度扩大规模。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已经超过北洋舰队。

当时世界海军技术日新月异。日本的后来者后来居上。无论是订购还是自制军舰,都配备了最先进的装备和武器,平均航速远超北洋舰队,而军舰上的速射炮则是大规模配备的,这是北洋舰队所没有的。事实上,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除了在装甲、吨位、巨炮上占绝对优势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外,几乎处于劣势。就这样,一个弱小的师终于被赶下了架,没脾气的输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长期的民政化倾向、对时代和大局的误判、对海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等,看似都归咎于“女主治国”的替罪羊,但归根结底,是农业社会的基础和“小政府”的治理模式导致清廷战争动员能力和机制的严重缺失。虽然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但根本应付不了这么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明清以后,中国传统宗藩体制日趋成熟和稳定。然而,随着欧美列强的东来和日本的崛起,这一体系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瓦解趋势。其中,守卫东北藩篱、最受清廷重视的第一朝贡国朝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日本的强烈渗透。

早在1882年,朝鲜就发生了“正午兵变”,日本大使馆和人员被毁身亡,驻朝鲜大使方化·支一乘英国船逃回中国。事后日方不肯放过,但就在日本出兵之际,清廷一改之前的拖延,果断下令清军入朝平息混乱。于是,清军在北洋军舰的护卫下率先进入韩晶。在实力远不如中方的情况下,日方不得不撤退。

之后清军第六营全部留在朝鲜,帮助其训练新军。朝鲜的外交和海关也掌握在清廷任命的官员手中。其结果是,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受到极大压制,朝鲜皇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两年后,不甘心的日本人与朝鲜亲日派“华凯党”勾结,发动“沈嘉政变”,大肆杀害亲中国的朝鲜权贵,控制局势。危急关头,清营军务处宰相袁世凯挺身而出,一举击溃了日方和“华凯党”。于是,袁世凯崭露头角,继而成为“朝鲜监军”,一代豪杰由此起步。

沈嘉政变后,李鸿章也意识到“再过十年左右,日本的富强将是相当可观的,幸而祈求大官王公早日重视。”虽然话是石头上的话,但国情如此,李灿如何力挽狂澜呢?同年,涌现出一大批名臣:胡林翼、曾国藩、左、李鸿章、罗、、、僧繇、公文等等。至于他们的命运:有多少重要的人难以被风雨吹走。

肃顺

爱新觉罗氏,本名于庭,是郑亲王乌尔公的第六子,世袭更替,郑亲王段华是其四弟,肃顺在文祥、荣禄等人之上。他的特点是任人唯贤,不管满人。大胆果断,还霸气,京城听说过“苏柳”,说够狠。然而,肃顺不像文祥那样缜密,也不像荣禄那样足智多谋。所以由于他的粗心大意,最后被他一直鄙视的慈禧和桂子六打败了。此外,肃顺树敌太多,而且没有外援。在关键时刻,地方长官没有人为他说句话。他最大的失策就是低估了对手,尤其是听错了人,甚至为了请宠物的目的,要求几个重要的差事。其中最重要的差事有两个,上虞闲办和贴纸办。这个差使是管理皇宫贴身侍卫的重要角色!其地位不亚于侍卫中的大臣!就这样,慈禧发动政变的时候,他们手中毫无反抗之力,不得不轻易屈服。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轻敌的思想。当时,老屋敦王子曾暗示肃顺说有人要杀你,但肃顺竟然说:请杀,请杀!当笑话听。他和其他七位大臣分别离开,这也是别人设下的圈套。肃顺,真遗憾。

文祥

满洲镶红旗,字伯川,名曰:立于正色,连慈禧也敬他三分。他与恭王相处了10多年,可以说,没有文祥就没有恭王。而且,在清朝的历史上,文祥至少赚了一半的功劳,而另一半已经剃了光头。当时内廷有文祥,外场有曾国藩,清朝得以持续40多年。文祥本人是一位军事和政治天才。后来去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很有军事才能。曾国藩幕僚赵烈文也对评价甚高,说恭王出身名门,却不知天下虽有朝权一时,却说“漂泊不能立”,多亏了的辅佐。从《恭王》后来的结局来看,文祥死后,恭王失去了一条胳膊。到光绪11,易枢,恭王赋闲二十年。事实上,文祥去世才七年。后来荣禄主政,向李鸿章求教。李鸿章鼓励他成为第二个文祥。文祥死后,被封为文忠。赵烈文的结论是文祥比肃顺小。

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船,开启了现代制造业的声音;第一所军械学校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西文书籍的首次翻译和印刷,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安排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以民国第一任总理唐、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长梁敦彦、清华首任校长等为突出。曾国藩自称:“我是练兵之才,不是打仗之才”,他教导士兵要“点顽石之头,苦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训练项,使之成为一支有组织的队伍。他演唱的《爱情民歌》使阿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蒋介石在黄埔建军时,还出版了他的《恋爱山歌》让学生们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他看到洪秀全崇奉天主教不符合中国国情,就写了一篇《乞粤匪》,让许多知识分子脱下袍服,带领老实巴交的农民黑脚,投在项的旗帜下,与太平军作战,取得最后胜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建功立业(完成大业)、成为世人精神楷模、立言立言(为后人留下理论)等“三不朽”之说,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了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朝,所以他是清朝的“救世主”。他“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促成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出现。他一直严于律己,崇尚正直,标榜道德,竭尽全力争取从上到下的支持;他的学术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必读”(蒋介石),成就了修身、齐家、治国、立功、立德、立言等儒家“三仙”事业,不愧为“中国历代第一完人”。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广交朋友、笼络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战斗力的幕府,几乎集合了全国各地的人才精华。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他放弃了卑微的脸面,多次写信推荐下属,为他们谋求官职和职位。他一生推荐了上千个下属,从官员到巡抚有40多人。他们包括李鸿章、左、郭嵩焘、、李等战略军事人才,以及俞樾、李、华、徐寿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曾国藩学识渊博,是一个“干活(干事业)、说教(留下思想和理论)的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臣胜于学,擅于礼。”他一生刻苦读书,推崇儒学,强调经世致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创新了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诗文主持道(光)、贤(丰)、通(治)文坛,可谓“道德文章之最高代”。

荣禄

字仲华,出生于一个满族家庭。他的祖上是努尔哈赤著名的“五臣”之首、助国三将之首费英东(另外两位分别是龚义都、吴杨古利,康熙朝大臣是费英东的侄子)。他家境很好,荣禄的女儿就是后来的摄政王福晋。荣禄的岳父是桂苓,是五营店的一名大学生。所以荣禄做官之后,一帆风顺,只是中间有一些挫折。他被安排在陕西xi安当将军。慈禧最大的心腹是荣禄。他比刚毅等人更开明,满清礼仪中不昏庸。然而,与肃顺和文祥相比,他已经很聪明了。但是袁世凯因为他的存在,不敢有非分之想,等等。满清到了容这一代,就是末日了。容闳是满族中有点才华的。而且,他非常足智多谋,在这方面比肃顺更胜一筹。但是,他喜欢玩游戏,喜欢利用手中的权力。他不像文祥那样注重隐私,所以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