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支柱,那么大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对大连文化特产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今年的“2011新领军者年会文化晚宴”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与1400多位中外嘉宾在大连世博广场欣赏了福州皮影戏,集中了众多中国文化元素。施瓦布夫人和施瓦布夫人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后台“探索”,看看演员们实际上是如何表演的。从他们的笑脸可以看出福州的皮影戏有多吸引人。原本面临后继乏人、传承无望的福州皮影戏,在文化改革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一个全新的排练剧目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
今天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今天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连,一座向来开放的城市,正在文化变革的新形势下,努力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大力深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迈出破冰步伐。
走进大连各大影院,经常可以看到排队买票的壮观场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几十块钱坐在电影院感受大银幕带来的震撼。大连人爱看电影,既是大连特色的一道风景,也是大连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好见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时代主旋律。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正式启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9个省市和35个单位被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大连虽然没有被列入第一批改革试点地区,但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探索改革路径。
2004年,有着50多年历史的大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制为大连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大连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大连电影公司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充满活力。
一方面,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也增强了大连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了企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2010公司更名为大连华辰影院公司。票房收入从改革初期的2500万元跃升到去年的1.74万元,总资产从改革前的1.04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1.9万元。目前,华辰影业综合竞争实力已跻身全国十大院线,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电影企业。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连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市、区两级已有25家经营性文化机构完成了改革。
大连的改革引起了全省和全国的关注。2006年,我市被省委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的试点地区。
去年,大连出版社整体转型为人人出版传媒(大连)有限公司,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制度重构、管理创新、流程再造、产品升级为主要内容,为大连出版发行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人出版传媒(大连)有限公司瞄准新兴媒体领域,打造数字化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新型在线平台,填补了中国出版业新媒体与电子商务综合服务领域的空白。该平台的建立促进了公司产业链的更新,使出版传媒真正实现了出版与传媒的联动,叠加了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使公司在稳固现有传统出版产业的同时,向朝阳产业进军。截至10月30日2010165438,公司实现净利润268万元,2009年同期为亏损301万元。
大连报业集团和大连广播电视台两大传媒集团的重组,走上了大连传媒业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的道路。目前,报业集团的各项工作已经在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运行,改革带来的活力正在逐步显现。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新商报、东北之窗等集团所属媒体正在重新确立报刊的读者市场和内容定位,实施差异化报(刊),努力突出自身特色,大幅提高阅读率和社会影响力。集团发行与印刷的整合也在加速,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后,集团内各报社将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施新的经营策略,确保报业集团整合后第一年全集团广告业务有新的增长。重组后的大连广播电视台已成为大连最大的集广播、电视、网络、影视剧产业和新媒体于一体的‘综合媒体’。以广播电视为主体,以媒体融合为基调,以新闻宣传和产业运营为平台,形成了多媒体集群传播和新媒体经济业态,加快了传统媒体向现代全媒体的转变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成立,解决了职能交叉、多级执法、多头执法、管理缺位等问题。各区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也基本完成。进一步理顺我市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市、县(市、区)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综合执法。兵团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塑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形象。
大连话剧团排演的经典话剧《卖花姑娘》,国庆期间在人民文化俱乐部完整上演。中西元素巧妙结合的大胆创新,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大连杂技团在不断推出精良节目的同时,尝试创作大型杂技剧。2007年与国外合作完成现代歌剧《西游记》的创作,并在英国、法国等国演出,引起轰动。杂技哑剧《胡桃夹子》不仅在国内外巡演267场,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大连杂技团创作了新的杂技音乐剧《不来梅的四个音乐家》,在上海世博演艺中心演出523场。大连歌舞团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大型多媒体歌舞剧《海、山、人》于2008年春节上演40余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取得良好效益。2008年,大连歌舞团的60名舞蹈演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演出,并获得了奥组委颁发的纪念奖牌。2010,歌舞团赴广州参加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艺龙为代表的大连演艺产业,打破了体制和地域的壁垒,不仅给大连人带来了文化享受,而且异军突起,成功走向全国。大连艺龙演出公司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民营企业,打破了国内80%民营演出公司平均只能生存2.9年的规则,经历了春夏秋冬近10次考验。曾代理过数十个国内外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的节目,在大连、北京、上海、杭州、沈阳等数十个城市主持和接待过数百场巡演。它还在大连推出了“演出季”,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节目带到大连,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组织的“大连市文艺界前三个十大奖项”评选中,艺龙被评为“2003年十大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2008年6月,艺龙还荣获由大连传媒评选的“2007年大连文化传媒奖——弘扬文化奖”。近年来,艺龙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开辟了小剧场阵地,与大连话剧团、国内优秀青年话剧创作者合作,推出了多部小剧场话剧,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繁荣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争夺的战略制高点。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大连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有五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市GDP增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东奔西走》、《北风之吹》、《小姨多鹤》、《钢铁时代》、《女孩高男孩低》,这些电视剧一度风靡央视和地方电视台,大连电视剧现象成为业内佳话。多年来,大连电视剧注重精品创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走产业化道路,有着深厚的品牌积淀。大连现在拥有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金牌编剧和导演,如高满堂、孙建业等核心人才;全年生产400多部电视剧,作品多次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获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大连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被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漫旅游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2010年,动漫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亿元,上缴税收7200万元,出口创汇2600万美元。在动画原创和动画应用方面,企业制作了动画电影《大禹治水》、三维动画电视剧《狭窄的小天空》等555部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连discoveryland主题公园去年累计收入1.1.7亿元;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以人造景观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推出了《爱在海豚湾》、《功夫海象》演出,开创了大连乃至国内海洋极地文艺旅游演出市场的先河;大连大庆文化产业集团是文化部授予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中国文化产业百强企业。集旅游、购物、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大连神秘东方雕塑公园正在建设中。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大连文化跨越式发展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全球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明确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产业。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5%,日本达到20%。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建设被列为“四位一体”的四大建设之一,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较强的城市和地区乘势而上,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进入竞相发展的局面。
大连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与全市发展目标不相称,与省内外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时代在呼唤大连人民:必须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争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抢占大连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和比较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振兴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大力提升大连文化产业在东北和辽宁沿海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东北文化产业核心城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区。我们要抓住大连人均GDP突破654.38+0万美元的重要机遇,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大连,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功能定位,系统构建大连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名城。
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唐骏做了一个决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每一个大连市民以生活在高度文明的城市为荣。基于大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他提出要建设一个更有品质、更有文化、更有魅力的文明大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被赋予了全新的战略高度,也为大连文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国家而言,只有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对于大连来说,只有形成与城市品位相匹配的文化实力,才能描绘出富裕、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辉煌蓝图。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新一轮的历史发展中找回大连文化的自信,是摆在每个大连人面前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和发展,大连在文化发展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突出优势。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城市功能优势为大连文化人才的成长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期的工业文明、肃穆的战争遗址、古老的文物古迹、欧陆风情、老街坊和广场文化、南戏、剪纸、皮影戏、农民画等重要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娱乐演出、网络文化等领域引领大连独特的优势文化产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漫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中国青少年数字娱乐产业教育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标志着大连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典范,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学者、作家、画家。
“十二五”期间,大连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紧扣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大连文化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大连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锐意改革创新,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推动美术创作生产全面繁荣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立法,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物、文化科技专业带头人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转变观念,加大文化发展财政投入和配套政策研究,发挥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推动大连文化在特色发展道路上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