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是什么?
福布斯:我们不能参考他的榜单。我们早在1995就对中国富豪进行了排名。
因为福布斯的《中国大陆富豪榜》,胡润在中国名声大振。与福布斯断交后,胡润将何去何从?
胡润正准备和他的妻子返回英国,他在上海浦东机场接到一名中国记者的电话,询问他关于李海仓枪击案的情况。那是65438+10月23日下午。据胡润百富榜调查,山西企业家李以6543.8+0.95亿美元身家,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27位。
在大家眼里,胡润一直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联系在一起。但此时,胡润刚刚得到消息,福布斯将不再继续订购2003年中国富豪榜。
胡润站在了个人未来的十字路口。
胡符断裂
“我还是觉得很惊讶。”胡润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反应。但他很快保持冷静,继续按计划享受假期。同时,他将按计划于2月21日来京召开发布会,推出由他主编的“胡润财富系列丛书”中四本新出版的书籍。
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福布斯每年年底都会和胡润签订排名合同。“我今年也在和他们谈,但还没谈完。”
进入新年,《福布斯》宣布将在中国出版中文版。然后,他们突然宣布要单独编制中国富豪榜。胡润回到英国后得到了《福布斯》的正式通知。
媒体迅速开始猜测福布斯与胡润分手的原因以及胡润的未来。据知情人士透露,导火索是“胡润财富书系列”。去年该榜单推出后迅速上市的第一本书名为《福布斯2002中国富豪》,但并未获得福布斯授权。
福布斯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范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主动提到:“胡老师以《福布斯》的名义出版了很多书,明显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损害了《福布斯》的形象。你知道,要做好工作,有时我们必须下定决心。”
但客观来说,到目前为止,胡润正式出版的使用“福布斯”一词的书,只有前面提到的这本书。相反,在此之前,以“福布斯”为题的其他书刊都出现在榜单上,中国有几十种。胡润说:“书不是主要问题。”
福布斯排除异己。
四年的蜜月像闪电一样结束了。胡润认为,主要问题是福布斯有了自己的新计划,它不再满足于一个排名。
福布斯很快暴露了他的意图。福布斯高管访问上海,并宣布福布斯将在其85年历史上首次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福布斯正式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员工范也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为福布斯上海办公室的第一代人。
随即有消息称,《福布斯》、《《新闻周刊》》和《哈佛商业评论》最近被批准以“月刊”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福布斯》中文版将与香港恒隆集团旗下的晨兴公司合作出版。《福布斯》出版商史提夫·福布斯在纽约说:“我们希望在2003年的某个时候开始,可能在今年上半年。”
以中文版为旗舰,福布斯也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他们正在谈论今年在上海举办福布斯全球CEO峰会,尽管这是美国三大财经周刊中最后一个在中国举办年会的。
同样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范卢希安将取代胡润,继续为《福布斯》编制中国大陆富豪榜。福布斯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威廉·亚当(William Adam)2月8日宣布,福布斯中国榜将扩展至娱乐、体育等领域,并设立全新榜单,如中国名人榜、娱乐明星榜等。
如此庞大的商业计划,显然是蓄谋已久。“我们希望将中国的排名融入全球排名体系。所以福布斯希望在美国总部有工作经验的人在中国管理这个排名。”被《福布斯》视为“自由撰稿人”的胡润在其中找不到一席之地。所以各种理由都只是被当成福布斯排除异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借口。
福布斯的中国计划由来已久。1982年,前出版人马尔科姆·福布斯(Malcolm Forbes)乘热气球抵达中国。但直到去年他的儿子史提夫·福布斯来到中国,他才开始讨论把福布斯带到中国。
在这漫长的20年里,胡润扮演了一个过渡的角色。
“做这件事是出于我的一个爱好。1990在北京海淀区读书。1997回上海工作时,发现北京和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想知道原因。”
胡润最终找到了一种向世界讲述自己观察结果的方式。从65438年到0999年,他在中文老师和两个朋友的帮助下,编制了第一份榜单,分别发给了《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他只收到了福布斯的回复。此后四年,中国富豪榜成为福布斯每年公布的众多榜单之一。
这个时候《商业周刊》出了中文版,《财富》因为1999论坛而大放异彩,《福布斯》仅仅靠一个富豪榜就显示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存在。不可否认,富豪榜为福布斯正式入华做了相当有效的准备。
和胡润一样,英国也有许多中国崇拜者,其中一些人已经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在美国人眼里,这些英国人从来就不是“自己人”。丹在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工作,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享受不到和美国人一样的待遇,甚至没有和中国员工一样的机会,因为在“本土化”的口号下,公司更愿意在中国培养员工。
某种意义上,胡润也是“本土化”的受害者。威廉·亚当明确表示,当一个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达到一定阶段时,它必然会派自己的人去那里。
事实上,胡润曾经试图为自己正名。据知,从2001开始,胡润就在寻求与福布斯拉近距离,比如合作出版中文版。
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随着胡润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上,名气越来越大,福布斯可能会认为胡润的宣传过于铺天盖地,甚至在中国形成了“只知胡润不知福布斯”的局面,这可能会对福布斯在中国的整体布局产生负面影响。
这个时候,胡润不再是棋子,而是绊脚石。
最终,福布斯果断拒绝了所有可能性。有人说胡润种了树,但他没有等到果实被采摘。或者根据媒体报道,福布斯正在过河拆桥。不过,胡润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福布斯有自己的算盘,胡润有自己的考量。
胡润面临一个选择。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与福布斯断交,对胡润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
根据胡润助手陈冰的说法,胡润“没有从福布斯赚很多钱”。胡润表示,2002年是福布斯上缴最多的一年,但也只够其正常开支,之前基本都是亏损。他必须支付办公室租金和费用,三四个助手的报酬,以及外出调查的差旅费。前些年,胡润为了省钱,只能短期聘请一些大学生做助理。
胡润说自己在排名上的工资远不如在安达信,“可能只有一半”。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排名工作和中国的兴趣。2002年,他带着未婚妻从英国来到中国,在一家美国公司找到了工作,并结婚了,宝宝将于今年7月出生。他还在上海抵押了一套房子。显然,他打算留在中国。
从去年开始,在胡润的名片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最早的名字是“福布斯中国研究员”,最新的头衔是“雅润致远中国首席研究员”——他在香港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雅润致远”。胡润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摆脱福布斯的阴影,超越排名。
一个合乎逻辑的办法就是把积累的名气和资源转化为商业模式。很多人建议他寻求成立研究机构、举办论坛、拍摄电视剧、出版杂志等尝试,但目前这套书是唯一可用的产品。
胡润的商业计划一直在尴尬和犹豫中徘徊。在保持排行榜绝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他至今没有寻求合适的商业模式。
按照丹的评价,胡润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但他也对在中国创业的艰难深有体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中国为他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例如,不久前取消了对外国人的居住限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而不是呆在政府指定的地区。此前有消息称,政府仍在考虑向部分外国人发放绿卡。在上海,一个外国人甚至被选为居委会成员。然而,让像胡润这样独自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困惑的是,政府一直以跨国公司或大资本为重点吸引外资和智力,对这些小公司或个人并不十分热心。
比如,胡润花了一点钱在香港注册了公司后,一直尝试在内地成立自己的公司,但他发现要注册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至少需要14美元到15美元,他负担不起。丹还表示,外国人也很难适应有关方面模糊或多变的政策。
胡润VS福布斯:排行榜在打吗?
如果没有胡润,福布斯会是什么样子?
福布斯承诺照常在5438年6月+10月拿出新榜单。“胡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单,但我们从不满足于‘好’。我们需要一份伟大的名单和更准确的名单。”
范说,福布斯有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会把福布斯在世界其他地方使用的计算方法带到中国,把中国的排名纳入全球排名体系。
而没有了福布斯,胡润将何去何从?他会继续自己编排行榜吗?他说2月21才会给答案。他还没有做出决定,因为他手头有许多计划。
但身边很多人建议胡润继续扛起排行榜的大旗。当然,从财务和影响力的角度,他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平台:一个权威的媒体或者机构。说白了,各种建议都包含着一种担忧:没有了国际媒体和富豪榜这个平台,胡润还是胡润吗?
胡润对这种说法感到恼火。他和他一样对排名很有信心。他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富豪榜从来都是姓胡,而不是姓傅。他是排行榜的创始人和拥有者。他解释说,福布斯只是付钱给他排行榜的发布权。
他和他的团队还认为,他们拥有的信息和方法是独一无二的,是一流的。福布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超越胡的榜单。
这样,也许今年,我们就会看到两个榜单,福柯和胡,就像在美国,三大财经媒体都有自己的榜单一样。这当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比较它们的异同将成为中国人无论贫富都会津津乐道的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