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Jam是指什么

IBM Jam背后的变身(管理文化创新)

撰文:顾冰

6万人***同演奏的一曲“Jam”(即兴创新大讨论),以及价值1亿美元的“钻石点子”,固然夺人眼球,但这还并非是IBM的全部目的。

IBM全球服务部亚太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Wayne Peat表示,IBM全球***有三十万员工,通过Jam的举办,告诉员工“每个人都有机参与(创新)”。

的确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最困难的部分并不是创造变化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成为不断创新的机构。“创新对IBM而言,是个永远的话题。”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曾对记者表示。

“大象跳舞”本就是奇迹,而若要成为一家创新的公司,蓝色巨人必须学会小鸟般轻盈地飞翔。为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组织,2004年IBM悄然将企业价值观更改为“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创新成为企业文化中重要一环。而在IBM长达92年的历史中,仅更改过两次企业文化。

破天荒的Jam

即兴演奏爵士乐般的Jam,似乎不经意间成了IBM的“拿手戏”。2003年7月,IBM就曾进行了一次72小时的试验——在对公司管理体系进行了6个月自下而上的审查后,IBM通过公司内部网,就企业文化展开了连续三天的讨论。在这三天时间内,约有5万名IBM员工(包括CEO彭明盛本人)上网查看了讨论内容,并就此发表了近万条评论。彭明盛更亲自参加网上论战,并发贴5条。在某种程度上,IBM的管理文化创新乃是顺势而为,至少IBM早就不认为自己是家IT公司。

IBM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服务和软件业务收入占总营业的72.6%,而硬件占其营收的24.7%,而在14年前,硬件占IBM营收的3/5,软件和服务只占2/5。在彭明盛上任后,IBM硬件业务不断地收缩,而服务不断拓展,硬盘业务卖给了日本,而PC制造业务更是一股脑卖给了联想,这一切只是彭明盛认为它们不能满足IBM新战略的需要。

彭明盛曾对媒体表示,当公司3/5是制造型业务时,那管理方式只需是监工式的,“你做这个,你做那个。”但当公司转型为知识业务时,就必须对公司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举例而言,过去在IBM,和大多数公司一样,中低层员工往往极力避免和高层主管意见相左。但通过Values Jam的举办,员工渐渐习惯畅所欲言,通过一种全新的群策群力的扁平化机制(Jam),IBM试图告诉每个员工,员工——不是产品——成为了公司的品牌。

在创新企业文化的导入上,IBM选择了一条循序渐近的道路。首先,IBM建立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制定企业文化时,IBM没选择拍脑袋决策,而是全球网络投票的方式。在定下3个价值观后,又分为6个题目在网上讨论,每个题目都有一个高级领导人物做引导。周伟表示,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正是创新的根本。

而此次卷土重来的Innovation Jam,IBM也试图告诉员工,作为硬件、软件、服务三足鼎立的IBM,必须将实验室中很好的技术,更快推向市场。而每个IBM员工都可以参与商业决策。赢取1亿美元的项目投资。

为保障畅所欲言,在Innovation Jam的第一阶段,IBM将议题明确限定在四方通达、金融与商业、医疗保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这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讨论方向作了具体说明。为了保证质量,IBM要求发言者要避免空谈,不要偏离目标,用事实说话。而在第二阶段,IBM启动专家小组,通过对第一阶段选出的31条优秀“点子”进行“权衡利弊”,最后筛选出“钻石点子”。

虽然一般人有好的创意,都宁愿藏在口袋里,但在Jam中,每个论题都由高层亲自带头抛砖引玉,感染员工,把好的创意“show”起来。如IBM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叶天正便在“Jam坛子”带头写道:Innovation Jam讨论和探究如何将IBM的新技术、工具和行业预见能力(许多是首次公开发布)与当今社会的前沿洞察和研究相结合,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合作契机。我们的目标是:“为当今商业和社会上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Jam内讨论的观点必须和庙宇的话题有关,而且是没有实现的,必须是具体的、非感性的”,在72小时内,周伟也上网发了几十个贴子。

创新之所以愈发艰难,正是因为“改变人的观念往往是最难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场规模空前的脑力大激荡,为IBM员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震撼,可能要远远大于那个“钻石点子”本身。

发明≠创新

“大家都知道IBM公司是有很多发明的公司,但很多人却不认为IBM是一家创新的公司。”对此周伟颇有些不服气。的确,长久以来,IBM一直执发明之牛耳,截至2005年,IBM已经连续13年成为全球拥有专利数最多的公司,这是个令人感到敬畏的数据。

但在由《周末画报》举行的创新企业评选中,IBM仅名列第七名。似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有很多发明,但却并不是个创新的组织。

目前IBM加大了创新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IBM自己对“管理文化创新”的定义是:不能够事必躬亲,企业需要将合作纳入流程,不断产生新理念。也不要固守自己的知识产权,应该利用公***的智力资本,并为其流入新活力并做了贡献。

IBM就是这样做的,早在2005年1月,IBM就宣布向外界开放五百多个软件的专利权,10月,IBM又宣布对医疗和教育行业免费开放若干专利。而当时IBM每年的专利授权费都在10亿美元左右。IBM意识到,真正创新的领导力并不只是意味着专利的数量,而是使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受益的创新力量。

“你要求的事,员工未必会做;但你要检查的事情,他们一定会做。”这是彭明盛多年的管理心得,但面对30多万员工,10万多网络单位,要想成为一家创新的组织,显然彭明盛无法一一检查“创新”的结果。但“检查”无法做到的,或许“表扬”可以。

在此次Innovation Jam中,IBM就特别注重鼓励的力量。每个参与Jam的员工都会得到鼓励,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分享,IBM告诉员工,Jam并不是让大家抱怨日常运营中的不足,而是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看看组织如何发展。IBM华东/华中区总经理戴泽棠就认为:必须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实施鼓励,“如果员工不断地创新,但公司没有反应的话,员工就不会再创新了。”目前IBM在每年的年会中,都会专门设置一个“Innovation”奖项,为员工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戴泽棠举例道,最近IBM就有个澳大利亚同事得到了5万美元的奖金。

此外为打造创新的文化,IBM必须变身为一家多元化的公司。过去谈到IBM员工,都会谈到其血脉中蕴含着蓝色的血液,但随着日益强调创新,IBM更注重多元化。IBM甚至会刻意招各个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只是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可以营造一个文化大熔炉的感觉。甚至IBM中国曾招聘过一位侏儒担任前台,就是为告诉每个员工,IBM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血液。

谈到如何成为一个创新的组织,周伟认为,创新难免会出现疏漏,IBM必须学会容忍失败,让员工感觉到创新是安全的,“最困难的就是,公司往往重视奖励成功,很少原谅错误,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