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直面科技创新浪潮,乘风破浪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绵阳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全国版图中为绵阳找到了“航向”。
绵阳从接过建设科技城重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走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刚刚落下帷幕,但这座西部城市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勇往直前的故事仍在讲述...
敢为人先加大产品研发。
长虹永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市场之手”的驱动下,长虹选择突破难题,率先启动“互联网化、互联网化转型”的智能战略新引擎。
今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在绵阳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投产。
产业园里,自动引导车在车间里来回穿梭,配件被精准地输送到智能电视操作站。一台电视机从客户下单到发货只需要24天。
“传统家电行业主要是根据库存进行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家电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向订单生产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速度要快,不能让客户等太久。”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关键技术5G模块来自其子公司四川胡艾莲科技有限公司..短短两年,这家公司的市场估值迅速增长了13.3倍。该公司高歌猛进的秘诀在于不断投资研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公司有近200名光学科技人员,平均年龄32岁。”四川胡艾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已申请超过100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款可以实时监测体温的5G智能手环,用了14天,在四川胡艾莲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诞生,工作人员轻轻一挥手腕,5G智能手环上传体温等数据,自动生成健康码。
“让想象发生”不再是长虹简单的口号,更多的想象正在绵阳变成现实。
2016年,攀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原焊管钢丝厂,结束了浦钢的生产历史,很多人为站在历史关口的攀钢捏了一把汗。
从结果来看,爬钢已经稳定了。绵阳市把攀钢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停普钢落后产能、集中发展高端特钢产品的重要试点企业。
为了开发高端特钢市场,攀钢加大了科研投入,仍然保持了每年在R&D约10万元的亏本投入。“同时,我们设立了365、438+0重点新产品研发项目,每个项目都按照产、销、研一体化组建了项目组。”攀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潘长岗的恢复,只是绵阳用科技赋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近年来,绵阳市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重点工业企业R&D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具备R&D能力的企业牵头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R&D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行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市有7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制定三个不同方向的专项计划。
“5,4,3,2,1,点火!”2019年底,由北京星途探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科技城之星”商业亚轨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
谁也没有想到,运载火箭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时,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展示了这个模型,并把它变成了现实。
不仅仅是明星路线的探索。在绵阳,更多的科研成果正在加速走向市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嫦娥探月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长虹华丰先后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九大系列、1400多个规格、5万多个电连接器,涉及各个系统。
“营收再创新高!”连接器在高速动车组中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产品是复兴号动车组用轨道连接器。
绵阳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不跟随。而绵阳的企业更清楚的知道其中的意义——为支持中国创造提供重要力量。
今年年初,四川省首批瞪羚企业名单出炉,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位列其中。在该公司的展厅里,一条直径为1.6m、壁厚为10cm的输水管道嵌入了在线超声波管道测厚系统,它总是首先吸引参观者的目光。
从深耕技术研发到全球产品营销,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技术为王。
“测量这种管子的厚度,从系统设计开发到机械安装,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浩说,该系统主要依靠接收不同密度管道之间超声波的回波,通过精确测量传播速度和时间,可以计算出管道的厚度。
除了在线超声波管道测厚系统,在公司的展示平台上,形似“漏斗”的产品都是塑料生产领域的“冠军”,涵盖了塑料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当时中国塑料挤出行业几乎没有测控系统,市场被一家德国公司垄断,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市场。”唐浩说,我们的产品出来后,迫使公司产品价格降到原来的1/3。
没有“政府之手”,绵阳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据了解,绵阳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量身定制了三个专项计划,帮助企业成长: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领航计划”,推动龙头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巅峰计划”,引导企业找准定位;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涌泉计划”将帮助其解决前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加速成长。
全球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
从空中看,由于游仙区80%的工业企业聚集,游仙高新区在地图上是“绿色”的。游仙高新区在引导产业集聚的同时,科学规划了大量的园区、学校、社区、医院等生活设施,规划绿化面积约占45%。
“规划之初,我们就高标准建设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注重生产要素支撑,突出产城融合、园城一体的发展理念。”游仙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园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两条腿”的平衡发展态势——将园区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挂钩,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规划园区发展,同步推进创新产业集中集聚和园区设施完善,实现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
不仅如此,智慧的元素也在为城市赋能。当智慧园区的办公人员在大数据精准招商系统中键入关键词“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时,屏幕上会显示围绕该关键词过滤出的子行业、相关企业、产业集群等信息。
同时,市区围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联合当地科研机构,建设新型创新孵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动力转化;江油高新区在聚焦先进结构材料产业的同时,发起产业联盟,推动产业研发和设备享受,进一步提升在全行业的影响力。
城市的另一边,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智谷科技园,被誉为绵阳的“中关村”,一排排新建的写字楼正孕育着绵阳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今年年初,16项目接踵而至,其中不乏业内“大咖”。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中国电信集团绵阳分公司、深圳北斗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将入驻位于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的8个科技园。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移动研究院、西部干细胞、中关村、中科舒窈、基金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多个专业市场平台成功上线。”雨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园区不仅是绵阳产业发展的承载地,还在创新驱动、成果转化、战略研究等领域发挥推动者的作用,与产业同频发展。
如今,绵阳每天新注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7家,每月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5.7家...数字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科技城建设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一座西部城市正在交出自己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