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金融
编辑评论/注释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6期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小微企业在激发市场运行活力、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撑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既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银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建立机制,加强保障,明确小额信贷发展战略。
集中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规划和推进小额信贷业务,不断完善战略规划、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等顶层制度设计。充分激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潜力,形成“全行一盘棋”的良好发展局面。
确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21年,中国银行正式将普惠金融确定为全行“八大金融”战略之一,举全集团之力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投入。围绕产品创新、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渠道建设等方面,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推动普惠业务跨越式增长、打造数字化线上发展引擎、打造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战略目标。
加强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一方面要“立规矩”,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将普惠金融和小微业务考核权重扩大到10%以上,提高小微企业首贷客户占比、信用贷款占比、中长期贷款占比、续贷占比的考核要求。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小微业务的财力、人力、科技资源投入,科学实施不良容忍度和尽职免责制度,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点燃基层内生发展的“自我驱动力”。
创建“量化积分评价体系”。注重夯实基础、练好内功、提升后劲,将分行小微企业服务能力量化分解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业务推进、风险管理、创新发展5个方面40多个维度,采用“积分制”进行综合评价。如建立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承诺机制可得1分,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融资产品最高可得3分,以此引导分行不仅要指标,还要考核。
优秀的模式和强大的产品,打造统一的小额信贷模式。
自2008年在业内首创“信贷工厂”业务模式以来,中国银行一直深耕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近年来,以“综合治理、双轮驱动、三大利器、四大场景”为主线,着力构建金字塔形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小额信贷服务体系。以中国银行“许愿”为品牌,建立了涵盖行业、个体工商户、网络融资等八大系列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覆盖50多个领域。
公私合营。建立完整统一的小微金融业务模式,由普惠金融业务部管理小微企业法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小微客户群体,全面打通公司和私人营销管理、产品流程、数据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实现产品标准化、工作流程化、量产化、团队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和风险分散化,形成“1 12”。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平台数据模型”基础能力,推动展会模式从“专家体验”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中国银行已形成信用贷、银行税贷、按揭贷、商贷、税易贷五大线上产品系列。2021年,小微企业网贷余额比上年增长26倍以上。线下,不断升级“信贷工厂”,通过扩大准入范围、提升审批权限、优化流程机制、简化审核材料等方式,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和敏捷响应能力;2021年,中国银行“信贷工厂”客户近14000户,信贷余额近6000亿元。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分别建设1,500,400和1,20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科技金融专业网点,打造服务小微、三农、“双创”客户的前沿阵地。
四种场景灵活方便。深度参与“智慧政府”建设,携手政府机构建设“数字* * *体”;2021年,中国银行作为首家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金融服务平台成功对接的金融机构,利用“政府贷款”帮助政府采购上游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提供“发财贷”网络融资产品,有效突破传统农业信贷“客户信息少、服务半径小、获客成本高、缓释不足”等难点。大力支持稳定外贸和外资,推出“单一窗口融资”、“外贸贷款”等特色在线融资服务,根据企业贸易结算和出口退税情况自动核定授信额度,为小微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集成电路、数字安全、数字产业集群为重点,创新技术水平、专家评价、资金支持、投融资阶段等量化评价体系,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优质小微客户成长。未来,中国银行将秉承开放、享受的理念,着力打造“1”智能普惠金融平台,打通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4”客户群体边界,构建“N”重普惠金融服务场景。
聚集多个战略合作伙伴,构建普惠金融无界开放的服务生态。
力争突破,勇于创新,深化重点战略领域支持。
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三农经济、“走出去”和“引进来”等领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以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县域金融、跨境金融等重点战略推动小微金融融合发展,帮助小微企业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构建“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银政合作体系。深化与工信部的战略合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多元合作”,深化“专属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帮助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摇篮。打造“专业化创新”成长之路专属模式,为“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各类企业提供集信贷、投资、申请辅导、牵线搭桥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推进“中国银行专精特新”、首届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跨界对接会等主题活动。目前,中国银行累计为近15000家“专业化创新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余额超过11000亿元,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打造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的“首选银行”。大力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有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知识产权资源价值实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成立“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室”,构建知识产权“政产学研用”综合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贯穿价值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处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金融新模式。针对传统知识产权融资的三大痛点,开发了普惠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智汇贷”:根据企业整体价值匹配不同授信额度,应对知识产权“价值认定难”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专利技术的“变现评估难”;加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缓解“风控难”。2021年,中国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贷款额360亿元,质押登记项目1000余项,各项指标均居金融机构之首。
创新普惠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模式。按照“对客户群质量要求‘1’,对客户群数量要求‘n’”的思路,加大对小微客户密度高的供应链上下游的综合信贷支持,让供应链金融真正惠及更多市场主体。深化传统“强信用”模式下政府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拓展,在供应链的长端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任和赋能;在“强数据”模式下不断加强与电商平台或专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借助数据链和证据链将“1 N”拓展到“1n N”;积极探索“强场景”模式下的生活场景平台合作,深度挖掘小微客户B2B、B2C场景业态。目前,中国银行推出了“华为贷”、“小米贷”、“美团贷”等多个普惠“链贷”服务模式。通过“单链探索-多链复制”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形成了大企业、小企业、金融企业、服务平台的共赢局面。
确定农村县振兴发展“中银轨道”。围绕“五个振兴”总目标,大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构建具有中国银行特色的支农发展模式。在产业振兴方面,陆续推出“农地贷”、“光伏贷”等系列农产品,全面加大对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在生态振兴方面,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押质押业务,打造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的绿色示范项目,推广乐嘉贷、宜居贷等美丽乡村金融服务模式。在文化振兴方面,开发“商贷”“酒店贷”等特色产品,支持研学教育、田园养生、拓展训练等新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组织振兴方面,打造特色乡村金融服务振兴示范区,疏通服务“三农”的“毛细血管”。在人才振兴方面,成立了“乡村振兴学校”和“郑辉学校”,支持农村人才培养,帮助基层干部提高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深入帮助平滑国际国内双循环。早在2014年,中国银行就在业内首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为中小企业搭建全球互联互通平台,帮助企业深度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近年来,中国银行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迄今已举办89场企业对接活动,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跨境对接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企业供需对接会、历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贸易投资对接活动等,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家企业提供“融资智造”金融增值服务,受到各国政商界的广泛好评。针对后疫情时代企业需求的变化,中国银行创新推出“中银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构建集银行拓展、政府招商、企业资源引进于一体的在线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目前,供需区、招商引资、金融服务等主要功能已经上线,吸引了近千家小微企业入驻。
促进联动衔接,深化“一体两翼”综合服务
发挥综合化、多元化经营优势,将集团整体资源配置于社会关注和公益事业,支持弱势群体发展,服务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以商业银行、乡村金融、消费金融、公益金融、支付金融为特色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小额信贷服务格局,满足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
中银符登将继续巩固国内最大村镇银行集团地位,发挥扎根县域、支农优势,构建以县域为基点、乡镇为支点、商圈/产业链/协会为联系点的普惠金融三级服务网络,不断解决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中银符登在全国设立法人机构65,438+026家,乡镇支行65,438+089家,普惠金融服务点69个,覆盖省市65,438+06个,村镇银行565,438+0家。
中银消费深耕消费金融细分领域,打造了愉悦按揭贷款、好客信用贷款、分期贷款三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简单、便捷、专业、灵活的消费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线上、线下、O2O“三位一体”场景的使用,助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钟毅善缘全力推进金融帮扶,整合公益理念、市场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开发“公益中国”精准扶贫平台,通过艾达超市、善缘集中采购、善缘商城、善缘公益、公益档案等多种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快速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中银通支付积极践行“支付便民惠民”。作为国内唯一金融标准预付卡专营机构,首次尝试跨行业、跨区域小额便民支付和一卡通用,助力开启移动支付新生活。数字货币的硬钱包创新,可以实现即时结算、无零钱、支付无障碍、无联网、无密码的更安全交易,满足人们对便捷、可靠、安全的日常小额高频支付的需求。
疏堵点解难,做好支持民生工作。
我们始终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冷暖,积极向社会各界传递金融抗疫的温暖情怀,千方百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和可得性,努力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减负减压,为打赢振兴民生、发展经济这场战争贡献金融力量。
充分发挥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政策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展期、不还贷款、还旧贷借新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从2020年6月1日至2026年6月底1日,累计为普惠小微客户延期偿还本息超过6543.8+08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客户3万余家。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2021,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超过27%,近三年累计增幅超过3个百分点。
提高企业融资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先后推出“中银接力鲍彤”免还贷款续贷产品和“随时惠”还贷服务方案,减少小微企业转贷环节和转贷成本,方便企业按需提取、归还和回收贷款资金。与商务部联合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利用企业信用配置金融资源;在“中国银行商业信贷”产品下,已服务客户6万余家,批准授信450亿元,授信余额达400亿元。
做好抗疫特殊时期的服务保障。2021春节期间,中国银行率先启动普惠金融“过年”专项营销活动,为响应“现场过年”号召的小微企业和员工提供便捷融资、免费保险保障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期间服务客户7500余家,批准授信超过360亿元,授信超过205亿元;活动被多国政府列入属地“政策红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作为对110成立周年的献礼,中国银行在2023年春节、冬奥会期间进一步推出“千岗千户”普惠金融行动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就业、业务周转、就业匹配等全方位支持,助力缓解“就业难、就业贵”的社会问题,真正做到“促千岗、保民生”。
金融赋能小微客户发展。建立普惠金融研究院产教融合平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设小额信贷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基地、开放办学的培训基地、业务发展的赋能基地、前沿理论与先进实践的交流基地。普惠四大专项培训品牌相继上线,分别是“普惠金融互联网学院”、“普惠金融前沿大讲堂”、“汇如园汇启行”、“汇如园菁英汇”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为员工搭建基础业务和前沿知识的学习平台,探索银行、企业、学校合作的有效方式,真正实现“赋能员工、赋能群体、赋能高校”的目标。■
相关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