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当前,京津冀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北京奥运会让首都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让天津的发展如虎添翼。国家为河北省曹妃甸港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开工也为河北省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引擎。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我们以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为题,采访了多年来从事京津冀发展理论和战略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专家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和判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现在正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贸易一体化,解除对货物流动的限制;要素整合,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策整合,实现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联动。目前京津冀地区货物流动原则上没有限制,人员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已经建成,产业转移已经开始,空间布局的对接已经开始...因此可以判断,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下一阶段应该走向政策一体化阶段。政策整合问题包括整合各地区当前发展目标,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补偿规划,以及产业开发区促进其他地区发展的规划;在产业规划和协调方面,促进技术合作和转移,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在区域空间整合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和城际交通网络,将城市间“点对点”交通和区域基础设施(港口、机场)网络的统筹规划建设作为未来建设的重点。

京津在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发展阶段、辐射范围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和错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朱尔娟教授指出,北京和天津在城市发展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北京已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而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辐射范围来说,北京和天津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北京更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天津面向区域,面向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京津在诸多方面的互补性、错位性和差异性,是京津合作共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最佳利益结合点。

平等互利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基本点。河北经贸大学原书记余教授曾幽默地将京津关系比喻为“双黄蛋”和蛋清的关系:北京和天津就像“双黄蛋”,河北省就像“蛋清”,“蛋清”和“蛋黄”山水相连。河北省人口6800多万,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地区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结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研究员强调,国家应从促进河北在京津冀持续协同发展中的贡献和代价的角度,加大对河北生态区和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和支持力度。京津冀一体化不能通过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必须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区域经济繁荣了,地方经济也就繁荣了。滨海新区不仅在天津,在京津冀都有。天津滨海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邢春生重点介绍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可能给北京和河北带来的机遇和影响。他指出,滨海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四大作用:产业传导、技术扩散、功能服务、创新示范。滨海新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天津成为北方经济中心,还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的发展可以为北京的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北京的科技研发与天津的制造业优势相结合,促进天津与河北省的经济融合,推动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动京津冀对外开放,在全国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石认为,滨海新区要成为京津冀的龙头,必须整合大家的利益,需要不断探索和扩大利益的相似性。就北京而言,应积极研究如何借助滨海新区推动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其与区域在发展中相互借鉴。

当前京津冀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认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极其匮乏,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水资源的制约。专家预测京津冀人口承载力为1.1亿。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2027年前后京津冀人口将达到6543.8+0.26亿。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人口。未来应以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依赖脱钩为方向,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赖系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强战略合作,从无序竞争走向竞争合作?国家发改委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认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是客观事实,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和石化行业。郁云刚教授认为,天津和北京主要是产业关系,天津和河北主要是港口关系。天津和河北位于渤海西岸。在双方拥有的640公里海岸线上,有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五大港区。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综合性港口,在所有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河北四大港口也各有优势。“十一五”期间,天津港将投资270亿元,2065.438+0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0万标箱。天津港作为综合性港口,不会放弃煤炭运输。曹妃甸港是渤海唯一的天然良港,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就可以建设许多25万吨级甚至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泊位。现在,它正在加快建设,建设一个综合港口。黄骅港的优势是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建码头,周围有盐田和养殖场,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天津和河北的港口腹地大致相同,功能定位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港口之间缺乏合作。这既不利于港口群整体实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各个港口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推进河北与天津港口的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港口集群,实现环渤海西岸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导致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低、进展慢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综合专家的分析和意见,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摆脱依靠行政区划、依靠非市场手段发展的套路。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限制,产业调整无法跳出行政区划的界限,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不畅,区域合作无法上升到产业一体化的高度和水平,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配套能力差。比如北京的电子产业规模大,但周边配套能力远不如广东,大部分配套基地都选在广东。专家认为,应把消除市场障碍作为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在提高市场化水平上不遗余力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充分流动。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构建京津冀产业分工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魏研究员认为,建立新的产业分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产品和功能差异化是未来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利益结合点。建议构建京津冀产业分工新格局。首先是实现三地融合,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二是错位发展,包括产业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 * *将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领先产业链。三是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一体化平台,如基础设施整合、大型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共享、产权、技术交易和人才市场整合、投资信息发布及相关政策协调等。四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和创业环境配套。第五,加大对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补偿。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从制造型经济向创意型经济转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刚教授认为,未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资源加投资,而是基于自主创新的知识创造。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强,也就是要有高端辐射和带动效应。京津冀要围绕创新型企业,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机制。具体建议:推动区域现有主要产业高端化,提升区域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有条件的地区,选择一些重要的新兴产业,建立平台,整合区域内资源,进行攻关和发展;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以津冀港口合作促进环渤海西岸的协调发展。于教授建议,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充分发挥各港口的优势,利用冀津港合作,促进环渤海西岸的协调发展。具体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在内的“渤海西岸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将国家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黄骅港。第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成立渤海西岸港口集团。在合理协调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成立渤海西岸港口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五大港口。以产权为纽带,统筹五大港口规划建设。第三,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河北、天津相关政府部门参加的行政协调机构,就功能规划、利益分配等难点问题进行协商,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强合作。

引导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融合。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韩世远指出,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经济互利为前提,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辐射力。为了加快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进产业一体化,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政府间横向通报协商制度,将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决策及时通报其他城市,组织引导各城市市场主体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施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第二,积极拓展要素流动和产业整合的有效途径,包括产业转移、产业协同、产品合作、联合开发、集团组建等。第三,合理解决要素流动和产业整合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问题。比如,对于城市联合开发的工业项目,无论项目所在地或注册地在哪里,产生的税收都要按照要素投入比例由各方共享;因产业调整、产业链延伸等原因,部分产品或生产工艺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转移地新增税收应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转移方;对跨城市设立的企业集团或其他生产经营组织,新增利税不能由总部独享,而应在要素投资参与各方之间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护合作各方的权益。第四,深化改革,优化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的社会环境。比如尽可能统一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尝试城市群联合投资的方法;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只允许办理人员转移手续,不改变户籍属地;高速公路收费由分段征收改为统一征收,实行“一卡通”系统。此外,还可以积极申请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新税制,即对于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之间流动和组合的工业项目,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时扣除购买生产资料所包含的税款。

推进政府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石副主任建议建立京津冀三地政府合作机制,共同探讨、识别和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和实现途径,制定和落实相应措施,为引导和推动三地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政府合作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二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三是尊重市场,依靠企业。政府要改进经济调控的方式方法,把主要精力和工作放在培育市场机制和清除障碍上,为降低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创造条件。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建设统一的区域市场,充分发挥企业追求利润的性质,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实现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为增强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提供保障。杨副主任提出,京津冀在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支撑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机制的同时,重点推进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三大机制建设。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