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钱学森为什么要问?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回答很简单。在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成了少数——没有氛围;拿出创新研究成果的人成了少数——没有数量;往往担心的是,创业不是科研——没有热度;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大家都祈求贫穷和幸福,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有手段,..............,简而言之,不打破常规思维,就不可能创造出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
通过“钱学森之问”可以看出,中国崛起缓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教育。如果教育没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的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上有一句话,天才和不成功的教育都是教育之外的,优秀的人才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还有人才评价、管理、激励等多方面的原因。关于中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和抄袭,已经有无数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这些问题从未真正得到解决。说到底,教育体制改革总是像“老牛爬坡”,导致学校的行政化倾向和教师的功利化倾向加剧。
古代儒家时代,知识进入官场,非儒家时代的问题是行政进入大学;因此,大学教育的去行政化和孔子学院的全球化是发展的趋势。具有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和探索精神的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中国古代是儒生(有德有学的公务员)进入仕途体系,而欧洲是在近现代化时期形成通过技术发明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关键涉及到如何重用自主创新、德才兼备的人才——建立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曾邦哲的观点,科技、教育、产业高效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并且:建立“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关注创造的人本身,不仅仅是人创造的财富, 还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