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天妃知识产权
按照计划,飞船进入轨道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河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对接成功后,中国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在空间站生活3个月,完成长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空间物资供应、舱外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护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行关键技术。
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国航天是一个谜。外界无法知道详细的数据,甚至连里面的人才比例都不是特别清楚。我只知道中国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是杨红,北斗卫星的总设计师是杨长风。这些都是主要的建设者,大部分都在60岁左右。
但是哪里有师傅,哪里就有徒弟。专门查了一下输送人才的学校:哈工大、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航等。大部分都来自这些学校,这些学校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航天人才基地。也许他们中有很多年轻人一直默默无闻的为中国航天输送人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此次发射成功的是神舟十二号,属于第十二个神舟系列。1992立项后,我们的神舟系列也走过了29个年头。从神一到神十二,发射成功率100%,是世界上最高的载人飞船之一。前后10名航天员分别搭乘神舟系列飞船升空,这是中国唯一的载人飞船。
神舟系列飞船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麒麟操作系统。飞船采用三舱一节,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节组成,由13个子系统组成。飞船是一个结构体,可以随时拼接,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可以拼接,可以拆卸,安全性高,成本低,替代性高。
返回舱又称驾驶舱,是航天员的“驾驶室”。轨道舱叫多功能厅,主要用于工作、吃饭、睡觉、打扫卫生,类似于我们的房间。
推进舱也叫仪器舱或设备舱,里面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剂,但航天员不提供氧气和水。
附加段也称为过渡段,用于为将来与另一个航天器或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做准备。在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之前,他还可以安装各种仪器进行太空探索。
我们通常看到飞船的外观是一个展开翅膀的长圆柱体,主要吸收太阳能并提供能量,外层包裹着白色,主要是反光。在太空中,宇宙辐射很强,白色比深色吸收的光和热少。下面简单解释一下。如果你想多讲讲这个,估计我几天也讲不完,我们也不需要了解太多。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载人飞船要起飞,不能靠几个舱,推力远远不够。其实还有一个大家伙,运载火箭,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唯一工具。
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火箭长征运载火箭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用于战略导弹。后来经过一系列阶段,发展成为运载火箭。但它的体积大大增加,由四个液体助推器、一个核心一级火箭、一个核心二级火箭、一个整流罩和一个逃逸塔组成。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火箭已经和飞船组装好了,站在发射塔架上,周围是四个助推器。
站着的时候,下半部分主要是发动机和燃料,上半部分才是飞船真正的所在,被一个巨大的外壳包裹着。发动机启动时会产生巨大的推力,还会产生震动,推动火箭和飞船慢慢升空。
然后到达一定距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脱落,火箭和飞船分离等等。
比如中国这次使用的长征二号F-12运载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可以一次性发射44吨的飞船。还有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运载火箭。这个家伙重4000吨,可以一次性把重150吨的飞船发射到近地轨道。只有这样,中国的火箭才能真正站在第二梯队的第一梯队。
自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各国纷纷研制自己的载人飞船,如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美国的水星号飞船、私人的龙号载人飞船等。
那么中国的载人飞船就是神舟,但是为什么叫神舟其实是有历史的。不妨看看下面。
资料显示,5438年6月+0992年6月5438年+10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这艘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舰”应该取什么名字才配得上中国第一舰?经过多次讨论,它最终向所有参与航天器研制的单位发出通知:“呼吁为中国航天器命名”。
很快,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如华夏、九州、龙腾和神舟,被推荐并最终送到载人航天办公室。载人航天办公室经过慎重考虑,建议中国的航天器以神舟命名。
从字面上看,“神舟”的意思是“天河的神船”,也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航天器的发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社会各界全方位大合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充满了自豪和精神,这表明整个中华民族将为航天器的诞生而感到无比自豪。
1994开头,“神舟”这个名字终于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制的载人飞船有了一个名字——“神舟”。
结局
这几天也看了很多新闻。空间站不仅有简单的UI界面,还有麒麟操作系统。界面也是中文字体,真的是国产的。
据说外国宇航员正在努力学习中文,还秀了几句土鳖的中文,希望早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
这篇文章删了剪了剪就好多了,这点很难写,因为这个太需要技术了,有错有错。如果写得不好,可以告诉我。用最简单的词,跳过。希望大家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