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好坏有什么区别?
凤凰卫视6月30日播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性价比将值得期待》。以下为文字实录:张洋:网民在考虑新能源汽车时,买车时可能会更多考虑销售价格。这个因素。陈红卷:说到这个销售价格,我们去看新能源的补贴政策的时候发现,其实有一个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补贴是直接补贴给企业的,补贴五六万元。那么现在我们也知道有一些A0或者A00之类的电动车,那么它们本身的价格或者外部可能性的价格在六七万元左右。会不会发生这种补贴可以直接导致部分电动车价格非常低,尤其是一些小型电动车?从政策导向上看有没有可能,滕老,你怎么看?滕伯乐:我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汽车用户,或者说我们现有的市场,虽然我们的产销量是654.38+03万多,或者说今年可以超过654.38+05万。但是你仔细研究一下,除了单位用户,我们大部分都是大中城市的中高端消费水平,因为他们的情况更紧急,实力更强,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在选择小排量车或者新能源车。我觉得可能有一个过程,因为大家都还在用车,还是有身份象征,面子问题,或者说这个还是存在的。以我们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发展小排量车相对缓慢?去年1.6升政策出台后,就逆转了。不过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这些有这个需求的人在得到政策支持后得到了释放,或者是一部分人看到了这种情况,增加了购买的欲望,所以今年1.6升以下的政策有了一点变化,马上降了一点。但另一个看,我们的小排量车在中小城市使用起来更方便,或者更方便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合理的。不过我觉得一个城市发展现在的汽车使用还是一个面子问题,还是在跟竞争对吧?他不会选择小排量。就像刚才新能源汽车的用户调查中提到的,他真的有点担心。再补贴的话,在工业化还没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我现在用还是会有点担心环境的。这是自然的。所以我想我在一开始就提到了这种新能源。我们应该像陈教授一样,积极推动技能和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战略,作为一个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国际竞争的核心,或者我们可以做到,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传统汽车的转型升级。我们既有传统汽车的汽油和柴油,也有很多核心关键零部件。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或者说知识产权不在我们手里,所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一个竞争的认识,不要让产销量争世界第一,而忽略了自己目前的短板,所以这个作为我们自己的产业应该是很重要的。我想提的另一个问题是,654.38+0.3亿人口的中国,刚刚讲了654.38+0.3万多辆,654.38+0.5万多辆。虽然大部分都推动了下乡政策,开始往下走,但是往下走的不多,真的不多,不像家电。那么为什么我们每年还有200多万的农用私家车,基本的私家车,三轮车,每年200辆就很好卖了,对吗?我们什么时候能更换这个?这是我们汽车工业的责任。我觉得是这样的。根据我最近对一些厂商的介绍,已经有人开始动脑筋,开始重新做了。他们下乡试验多功能汽车,换成轿车。但毕竟还是有价格的问题,也有大家利用环境的政策受阻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把2亿农民去掉,转移到城镇,那么就会说,如果6543.8+03亿人中有一半人没有分享到汽车社会的成果,我觉得这个工作对我们汽车工业来说还是很艰巨的。梅新育(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刚才滕老讲了里面一个问题,说我们现在买车,很多消费者还是有面子、有面子、有地位的心态,恰好是拿材料的心态。我看着这款车型补贴了新能源车的价格后,心里嘀咕了一个问题,因为它是新能源车。比如补贴了几万块钱之后,比亚迪的价格降到了654.38+万元以内,很便宜。然后传统燃油车我们拿不到那么多补贴,价格也比较高。但如果使用这些传统燃油车,传统能源燃油车的故障概率可能会更低。这样下去,他会不会在消费者中形成这样一种观点,你没钱开电动车,这个比较低档?如果在消费者中形成这样的心态,那么可能会对我们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造成什么样的阻碍?我就是问这么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车补本来是想推广的,但是如果达到了这个效果,你想推广的就被推到了一个低档。我想知道这个范畴是否和我们最初的期望和目标完全相反。这是我说的。你怎么想呢?陈全世:这个问题我可能解释一下。不是随便一辆电动车就能拿到6万的。其中有一项达到了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要求。这个标准制定了三年,最终于去年2月3日65438发布。因为我参与了这个标准的审批,所以一直有争论说他的车只能满足一定的要求。刚才的低速是多少?因为至少要求你30分钟最高时速不低于75公里,这样的车要通过碰撞测试,碰撞测试不合格就不能上路。另外它的爬坡度,它的速度,它的一些前后左右轴的分布,它的安全性和现在的车基本一样,还有150公里的行驶里程,这是一个最低的门槛,所以这个车是一个比较。有人说这车太高档了,不像你说的太低档了,而且能拿补贴是很好的车,不是说一辆就能省的。不存在位移问题。相当于一辆排量1.6升的车的机动性,也就是完全没有里程,不是500公里,因为汽油车油箱尺寸是按500公里行驶设计的,矿用是按150公里行驶计算的,性能相当于一辆排量1.6升的车,相当于1.6。一点也不逊色,就是跑不了那么久,因为加不了那么重的电池。一块电池也是有限的。它必须拥有65,438+06千瓦时以上的电池才能获得6万元的补贴。我不可能装个小电池,电瓶车就能拿到补贴。那辆车应该又豪华又好。目前国内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车并不多。梅新育:按照陈老师的说法,这款电动车基本上可以给你和燃油车一样的享受。陈全世:对,它的加速度比你快。你看着开关,比踩油门快多了。梅新育:陈老师是技术专家。我相信他的评价和判断,但换句话说,一般消费者这方面的知识可能达不到陈先生的五十分之一。陈全世:你一看这车就过去了,爬坡没问题。梅新育:也就是说,我们汽车厂商怎么让消费者知道我可以买这个新能源车,让你开?滕伯乐:目前我们还没有开发出1.6以上中高端水平的插电式纯电动车。这就是我说的边界。我不是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有轨电车的技术性能不好,而是说它的排量水平摆在那里,或者说它的外观还是给人低人一等的印象。陈全世:你在欧洲。你开smart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低档车。滕伯乐:欧洲人和我们不一样。陈全世:现在国内买这种车很时尚。你开的车像甲壳虫,这在中国很时髦。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动车开起来之后,只有司机和乘客感受到了车的质量,其他人没有这个体验。以前都说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车是什么样的。只有司机和司机知道,坐在这里很舒服,性能也不错。滕伯乐: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政府部门带头用这个车就好了。陈全世:对,国外都是这样。为什么?以前政府用这种车的时候,很抢眼。这辆车不可能拿去私用,用的时候就很明显了。梅新育:确实如此。我问这些问题,也没必要给这种新能源车泼冷水。其实我觉得对于我们厂家来说,新能源车翻身的几率可能更大。为什么?如果它的国外工厂可能有它原来的传统燃油车,它在那里的产量,也就是在老燃油车上有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是鄙视其既得利益。相反,国内工厂对原燃油车的既得利益并没有那么大,可能会加入这种新能源车发展的动力,比这个强。滕伯乐:现在新能源车都冲进来了,大家都在上面。我觉得以后会是个麻烦。陈全世:竞争是有的。滕伯乐:竞争是对的,但为了有序竞争,我们必须谨慎。梅新育:但是每个人的行动可能不一样。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在政策出台前积极游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不积极推动。政策出来后政府才出来相关政策,这还是有区别的。滕伯乐:关于竞争这个问题,我延伸了一个观点。前段时间关于补贴谁,是补贴企业还是补贴个人的争论很多。我赞成补贴个人。我能看到和感觉到它。一辆车算一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产量大于销量,促进工厂产能的提高。如果你说补贴给企业,这之后就很难说清楚了,用户的感受也不一样。你现在的家电补贴有多好?300元是300元,500元是500元吧?拿回旧的。60元换60元。我认为我们仍然需要这一个。陈全世:那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滕伯乐:不管是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我觉得都是在向成熟发展。我觉得还不如补贴消费者,然后根据销量的增长来升级这个车型和这个厂家的品牌和产能。你补贴,大家就做,大家就补贴。导致销售分散,用户也不一定满意。我赞成补贴个人。梅新育:但是这个程序和监管补贴个人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滕伯乐:那是操作上的问题。开始补贴家电不复杂吗?后来就好办了。陈全世:我想说最后几句话。第一,我觉得对于刚才说的电动汽车,首先要发展的是公共汽车,因为它有很多条件。因为它有固定的路线,有专门的维护人员,所以它的成本高,政府可以给予补贴。其实我搞过20多辆电动车,主要是公交。起初,我从事中巴,或巴士,或其他中巴。但是既然到了这个程度,就应该再走一步,可以提出一定的条件。现在可以适时推出个人购买了。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个人市场,这个产品的考验是最严峻的。如果公家的车有问题,就随便说说吧。如果私家车有问题,你必须修理它。不然一定要想办法召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格,对我们新能源车会有影响。滕伯乐:出租车可以用吗?陈全世:我觉得出租车更难用。现在北京大部分出租车都是两边倒,一天走700到800公里。你是怎么得到它的?而且,它是谋生的工具。这是不同的。因此,可能有一个错误。我们的出租车叫出租车,现在是我们的出租车,租给你。这是可以的。是租给你通勤和租赁用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一次,我不排斥租赁。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合适的第一步。我租给他了,所以我还给他了。有问题就拿回去修,免得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作为补贴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但是这一次,有一个我看的很重要的东西。五个试点城市的领导负责。如果弥补的话,监管有问题。你领导负责,你可能提不上来。你说随便补贴那个厂,它不卖就是欺诈。群众一举报,年底核实,问题不在这个厂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不然你不申报,我申报这个程序做这个事情,然后我的领导要签字,所以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是试点,所以我觉得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总的来说是促进这项事业发展的最佳方案,而且我觉得现在可以在私家车上尝试,完全不可以。至于它的安全性,我想大家可以放心,因为国家也有非常严格的安全规定,不合适的电池、电机、汽车都是不允许运行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说现在的汽油车可以说是最不安全,最容易起火,最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尽力保护它,它的事故是有限的,更何况电池是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安全的。电动车的第一个安全标准是我定的,在那里很苛刻。如果你按照那个要求去做,应该不会有太多问题。滕伯乐:标准很重要。凤凰。com: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给我们做最后的演讲,描述新能源的未来。你的想象力是什么?先说陈教授吧。陈全世:我可能从事了20年的新能源汽车研究。从1985到现在,我初步看到了它的曙光,我觉得它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大家努力,这种努力是政府、企业、大众共同努力的。公众要有一定的承受力,不要要求太高。毕竟是新生儿,没那么坚强,但我也希望它以后能看到曙光。谢谢你。滕伯乐:我觉得还是那句话,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并重。我们应该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战略发展来做好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做好我们目前的传统汽车和行业中的一些短板的更新工作,把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变成工业强国。梅新育: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宽容的消费者,也需要严格的消费者。严格是关于这个产品的质量,宽容是关于这个新兴行业早期的不成熟。这是我的看法。赵英: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刚刚起步。很欣慰的是,这次政府终于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但是新能源汽车真正成气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凤凰。com:感谢各位的见解和媒体。接下来,我们来合影留念。请继续关注凤凰。该网站专注于1亿高端网民。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