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后人包玉刚白手起家成为世界船王,多次捐出巨款支持大陆发展。
这是电视剧《包青天》中的一集,歌颂了北宋名臣包拯大公无私的品格。除了仕途上的成就,包拯还是一个伟大的孝子。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1027年考取。他被任命为大理法官和建昌县令。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找一份工作。上级也意识到包拯的难处,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改为授予他国家税务监察。但他的父母不希望他离开,于是包拯决定辞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坟旁建了一个草棚,为他默哀。直到守灵期满,他才舍不得离开。他的长辈和邻居多次来鼓励他,后来包拯又出去做官了。
这样做人,做事自然不会差。包拯做官后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流传千古。
1918年,包拯第二十九世孙包玉刚在宁波诞生,成为举世闻名的“船王”。包玉刚的职业生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天赋和素质。而他超人的天赋和性格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和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包玉刚的父亲鲍兆龙为人和蔼可亲,公道正派,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后代。包玉刚的个性与他父亲非常相似。
在包玉刚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反复告诫他们:“一个人的名誉和信用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人活在世上,不义之财绝不可取。”为此,父亲多次给他们讲包玉刚曾祖父的故事。
包玉刚的曾祖父早年行医养家。后来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转型做丝绸生意。有一次他出去做生意,住酒店。第二天,他和雇来的搬运工一起去取行李。直到他入住另一家酒店,才发现一袋行李不是自己的。
于是他赶紧问搬运工:“你是怎么拿别人的行李的?”搬运工赶紧解释说:“我不知道这不是你的。当时客房里就剩这个行李了。”
为了找到丢失行李的主人,包玉刚的曾祖父打开行李,发现里面有一张5200两白银的汇款单,但没有找到地址。为了还失主,他决定回到原来的酒店,但是他在那里等了三天也没有人来领。于是,我只好在酒店的墙上留下通知,留下地址,去领取失物,才离开。
第二年,失主再次入住酒店时,发现墙上的通知,令人难以置信,但他决定派人调查,找到了丢失的行李。失主来领时,拿出二百两银子作为赏赐,被包玉刚的曾祖父拒绝了。
他拒绝:“这些东西不是我的。我当然不能带他们。这是做人的根本。我该怎么再感谢你呢?”
看到对方这么老实,信守承诺,车主被对方感动了。业主从事木材生意,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当他看到包家并不富裕时,他邀请的曾祖父一起经营木材生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包家渐渐富裕起来,盖了新房,就出生在里面。
父亲鲍兆龙给包玉刚讲述了他曾祖父的清白故事,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对他成长的教导让他终生难忘。
包玉刚的父亲鲍兆龙从事商业,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包玉刚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当包玉刚13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上海学习。他从小就对大海感兴趣,选择就读于吴淞商船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搬到重庆,在一家银行工作。因为他的努力,他从一个普通的职员成为了重庆分公司的经理。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上海。不到30岁就当上了上海的银行业务经理,后来升任副总经理。
这段金融行业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知识,见识了多种多样的商业实践,对他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炮火逼近上海,许多上海富人收拾行囊,移居海外和港台。包玉刚也辞去了银行副总经理的职务,然后带着父亲积累的65438+万元去了香港。
经过一番策划,父子俩租了间办公室做起了进出口贸易,从事内地土特产的贸易,生意还过得去。从65438年到0955年,进出口贸易受阻,包兆龙准备转型做房地产,但包玉刚和父亲的想法不同。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经常带包玉刚去海边看海。来往于海上的商船给包玉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包玉刚决心长大后从事航运。包玉刚在13岁的时候去上海读书,他选择了造船业,这与他儿时的梦想不谋而合。
起初,包玉刚的家人不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从事航运,因为香港的航运业非常发达,而包玉刚是个门外汉,对航运业知之甚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包玉刚说服了家人,到处搜集和学习有关船舶和航运的知识,并认真研究有关航运和船舶的书籍。
后来,在父亲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下,他筹集了70万美元从英国购买了一艘燃烧煤炭的二手货船,他的全球航运公司就此起航。
虽然买回来的老船已经有28年的历史,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但当他登上这艘船的甲板时,却是无比的开心。他四处摸索,四处张望,就像一个父亲看着他刚出生的儿子一样。这一刻,他心里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世界船王。
当时国际和香港的航运大王大多采用短租模式,不仅收取高额费用,还会随时提高租金价格。然而,包玉刚选择了与他们不同的方式,即长期租赁。他与船舶的使用者签订了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的租赁期限,出租人按月支付租金。这样虽然租赁价格更低,但可以锁定长期订单。
在包玉刚看来,要想稳步发展,一是降低风险,二是树立行业公信力。把船租给船公司运营,每个月收入稳定,无疑让你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长租,我们逐渐在行业内建立了信誉,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
包玉刚涉足航运业的第二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而关闭,导致海运运费剧增。之后,他买的二手船让他赚到了买7艘新船的钱。
20世纪60年代,包玉刚敏锐地观察到,随着中东油田的开发,石油运输业将在全球航运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是,他很快投入资金建造了一艘大型油轮,由于领先一步,这让他大赚了一笔。
1977年,包玉刚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1347万吨,比排名第二的日本船王三光号多753万吨,比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号多近10万吨。到20世纪80年代初,包玉刚的船队已经达到20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当包玉刚成为“世界船王”后,他敏锐地观察到世界航运业即将陷入衰退,于是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决定,那就是卖掉大部分船只,开始弃船上岸,向其他行业转型。
包玉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赢得了英国投资企业九龙仓49%的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以25亿港元拿下了英资公司德丰34%的股份。1986年收购渣打银行14.5%股权。收购上述资产后,包玉刚在香港和国际商界的影响力可谓铺天盖地。
虽然包玉刚在港拥有上亿资产,但他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毕竟要关心家乡的事业。”他对父亲很孝顺,自然不敢怠慢父亲的嘱托。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了包玉刚报效祖国和家乡的机会。
于是,他给内地当局写了一封信,说他要回来探亲,因为他得知他的表哥卢绪章是国家旅游局局长,这给了他一个探亲的理由。这封信很快被送到邓小平,邓小平立即指示廖承志发一封邀请信:欢迎包玉刚夫妇回来探亲。
1978 165438+10月,离开大陆30年的包玉刚终于回来了,看看祖国这30年变化有多大。到了北京,他们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就是没有找到像样的酒店。因此,包玉刚当即决定向祖国捐赠10万美元,用于建设现代化的旅游酒店,引进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方法。
他把这个愿望告诉了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表弟卢绪章,并表示酒店建成后产权和经营权将归国家所有。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酒店要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兆龙酒店。
包玉刚将其命名为兆龙酒店,这也是对父亲的一种孝心。我们知道包拯对父母很孝顺,为了赡养父母,他宁愿辞职。作为包拯的第29代孙,自然继承了包氏家族的优秀品质。
但我们以前帮助过其他国家,一般不接受“外援”。目前不知道这笔654.38+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该怎么办。因此,在卢绪章向邓小平请示后,邓小平决定亲自接收这笔捐款,并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修建了兆龙饭店。
令包玉刚惊讶的是,在兆龙酒店落成的当天,邓小平亲自出席了开业典礼,并题写了酒店的名字。
自从包玉刚第一次回来探亲以来,他对大陆和家乡进行了慷慨的捐赠。除了捐赠兆龙酒店,他还捐赠了6.5438+00亿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了设施先进的大型兆龙图书馆。
1984年,邓小平批示动员各地宁波帮建设宁波,深深触动了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一批海外宁波帮人,激发了他们回来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
10月28日,包玉刚一家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宁波。当他得知宁波没有大学时,他说:“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10倍,人口和香港差不多,却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这样做呢?”所以他立即决定捐赠2000万美元建立宁波大学。
在包玉刚等人的推动下,大批海外“宁波帮”人士回国建设家乡,促进了宁波的发展。
包玉刚不仅投资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且积极推动香港回归。包玉刚不仅与内地高层往来频繁,还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每次去伦敦,她都会和铁娘子一起吃午饭,聊聊天。
1981年,包玉刚再次携家人来到唐宁街10号看望撒切尔夫人,并为她带来了两份神秘的礼物:一份是跳绳,用来拉近两人的关系,撒切尔夫人打开这份礼物时真的被逗乐了;另一个礼物是包玉刚在英国造船厂订购了两艘船,这对当时不景气的英国造船业来说是个好消息,这无疑表达了他对撒切尔夫人的诚意。
包玉刚顺手又诚恳地提出,撒切尔夫人可以参与这艘舰和另一艘在沪建造的姊妹舰的剪裁,以非官方的方式走近中国,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后,包玉刚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中国,中国向撒切尔夫人发出了正式邀请,从而促成了两国的正式接触。此后,包玉刚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北京之间,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白玉刚宣布退休,他的公司由四个女婿管理,而他有更多的时间关心内地的建设。然而,就在他准备为祖国多做点事的时候,他于1991年9月23日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享年73岁。
作为包拯第29代的孙子,包玉刚不仅继承了包拯正直、无私、孝顺等优良美德,而且发扬了这些优良传统。他不愧为令人钦佩的世界船王,不愧为中国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