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案例

两个企业文化案例

导读:什么是企业文化?以上对简单文字的理解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文化必须被信仰,并在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种信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两个企业文化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两个企业文化案例故事1海尔的商业模式,以服务和品质为主。海尔已经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代表。海尔CEO张瑞敏是对的?海尔现象?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速度和创新。2005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品牌战略阶段,这是海尔战略的第四次转折。然而,海尔选择新一轮进攻后,其创新之路似乎发生了变化。比如杰弗里。摩尔说,并不是大公司不创新。相反,大公司进行的创新数量有时是惊人的,但它们不一定与经济目的直接挂钩。目前,海尔平均每天申请1.8项专利,每天都有一款新产品问世。1.5的创新,让海尔成为全球第六大白色家电厂商。但种种迹象表明,以白色家电起家、始终专注于白色家电的海尔集团正在被对手赶超。2006年,海尔在中国科技百强榜中排名第89位,比上一年下降了665,438+0位。2005年,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54.38+065.09亿元,而市场上另外两家家电巨头格力为654.38+082.48亿元,美的为265.438+036.5438+03亿元。净利润方面,海尔为2.39亿元,格力和美的分别为5.08亿元和3.8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差异更大,海尔为3.5%,格力和美的分别为18.72%和12.48%。与此同时,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快。海尔的目标是在美欧日三大市场取得成功,这三大市场分别侧重渠道、设计和质量。没有迹象表明海尔能成功破局。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克服了人的惯性,但现在,海尔能否克服其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惯性,成功升级为?国际版?

2联想的商业模式?建立团队,制定战略,领导团队?联想的核心团队视公司为生命,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讲的管理真理。这听起来合乎逻辑,但不是真的。?两小时后出发?早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联想员工要用大规模裁员来详细展示?联想的新动力?。很多忠实的联想员工都没想到会被邀请进谈话室。同时联想相关的IC卡全部作废,必须?两小时后出发?!一个员工发的?联想不在家?哀叹,问个很尖锐的问题:?领导犯战略错误,员工却要承担?。联想高管保持沉默,任由媒体评论。

柳传志终于在4月中旬站到了前台。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承认。联想确实有一些战略失误要由员工来承担。企业应该真诚地对员工说对不起。?裁员的责任真的归结到领导身上了吗?。但话锋一转,又道出了另一个道理:企业不裁员是不可能的,必须淘汰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柳传志说,联想作为一个年营业额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属于中型企业,必须坚定不移

向国际大企业的目标迈进。虽然从2001到2003年,杨领导的联翔在向预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遭受了挫折,但董事会认为,联翔在业务多元化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为制定新的三年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但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就这样,一个关系到千万人人生选择的问题,被一句话轻描淡写?花不了多少钱?它盖住了它。一项三年计划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领域。第一年和第二年会出现一些情况,不管是不是正确的方式,但是联想管理团队要等到三年期结束,才能做出最终决定,裁掉大量空缺的员工。为什么联想不能早点发现自己偏离了目标,早点改正?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一个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来解惑。几年前的一天,神州数码的高层有点沾沾自喜。里里外外介绍一个管理专家,请他谈谈自己的观感,期待对方夸漂亮话。专家摇摇头说,神州数码是个小公司,6543.8+0亿美元。这个公司没有一个现代公司最起码的纠错机制。手机业务亏损654.38+000万没人管,亏损5000万没人管,亏损654.38+000万没人管。直到亏损654.38+000万,各方面都受不了了,有人收手了。这不正常。?专家的话让人不舒服,也没人当回事。于是,同样的故事在联想系重演。大规模裁员是这种解读的最新版本,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管理?我现在关心的是,这个目标是2001和2002年发现的,按照联想的管理团队和公司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什么没有及时修改?善于管理的联想,为什么要等到规划期结束才说普通公司会对目标进行调整?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不能早一点把他们说清楚。还有什么会让他们放在心上?一个负责任的管理团队,一个负责任的董事会,怎么会忽视呢?他们在等什么?他们在拖什么?他们在和谁打架?等待中是否有什么政治目的要达到?

?建立团队,制定战略,领导团队?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讲述的联想管理经验。联想的核心团队视公司为生命,形成了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听起来没错。同样的话重复几遍,你就信了。柳传志在公司内外多次英勇表现:?联想有丰富的经验和资金,培养几个小协会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定下战略,这是柳传志的决定。

第二章:两个企业文化案例:海尔吃什么?哈克鱼?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并且全部扭亏为盈。

在这些并购中,海尔并购的对象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感兴趣的不是并购对象的现有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收益,就像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股票一样。海尔18并购案例中,14被并购企业合计亏损达5.5亿元,最终盘活资产142亿元,成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于把企业之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要么大鱼吃小鱼,要么小鱼吃大鱼。还有海尔吃什么鱼?海尔人认为自己吃的不是小鱼、慢鱼,也不是鲨鱼,而是?哈克鱼?。你什么意思?哈克鱼?海尔的解释是,鱼的尸体没烂,说明企业硬件很好;鱼处于休克状态,说明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类企业一旦被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快就会被激活。在国际上,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吃小鱼吃大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又来了?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呢?鲨鱼吃鲨鱼?,在这个时候?吃饭?一方打另一方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常说的?强强联合?。还有吃饭?哈克鱼?该理论为海尔选择并购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并购重组中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由于体制原因,小鱼不以为小,慢鱼不以为慢,各有优势,自得其乐,缺乏兼并重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活鱼是不会让你吃的,吃死鱼会肚子不舒服,只好吃哈克鱼。

评论:

1.吃饭?哈克鱼?

?哈克鱼?是海尔对被并购企业的一个形象比喻。现在愿意被别人兼并的企业,都是生产难以维持的企业。在将要破产的企业中,有一些企业设备性能较好,可以剥离债务,只是因为产权模糊,无人负责或者经营不善导致效率低下。海尔集团认为?哈克鱼?,可以合并。企业另一部分即将倒闭的是什么?死鱼?绝对不能合并,否则会造成母公司的问题。海尔集团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被被兼并企业拖垮,所有被兼并的子公司都充满活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好地把握了吃喝。哈克鱼?这个原则。

2.低成本扩张

海尔集团从冰箱开始发展,现在洗衣机、空调、冰柜、除滚筒洗衣机外的小家电都是通过并购发展起来的。海尔在外地的控股并购,就是低成本扩张的典型案例。例如,1995年2月,海尔公司以2200万元的投资转让了蓝波西道公司的3亿元资产。1997年3月合并爱德电器集团洗衣机厂合同中,剥离了原有债务,由爱德集团承担债务。剩下的有效资产海尔集团,只是把控股的2928万元作为对顺德海尔集团电器有限公司的借款,产品生产出来后,用海尔股份分享的利润等额偿还三年,从而实现对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60%的控股,实质是海尔集团通过向被并购方借款实现控股,海尔不花一分钱扩大洗衣机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这是典型的国际惯例?杠杆并购?方式。在1997年7月莱阳电熨厂合并合同中,海尔集团以技术、模具、模型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出资11万元,成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55%),而且合同还约定,在今后的销售收入中,海尔集团将提取销售收入总额的5%作为使用海尔这一驰名商标的商标费。

从1998到1997,海尔集团的合并经历了从高成本扩张到低成本扩张的三个阶段,即全款购买和整体转型阶段;将部分资金投入管理系统阶段;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从债务并购到投资控股;从以贷款为主的控股,到利用知识产权投资控股和提取商标费用;从大量资金投入到利用商标等知识产权为公司盘活资产;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品牌的效用越来越大,盘活的资金越来越多,低成本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被海尔兼并的企业之所以愿意被海尔控股兼并,主要是看重海尔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口碑和品牌效应,被海尔兼并后会有出路。

3.用海尔文化同化被并购企业的员工

自1995以来,海尔集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尔文化。企业合并时,先注入海尔文化。海尔集团从红星电器合并开始,每个合并后的企业只派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有深厚的海尔文化?基因?他们想把海尔的文化和管理体系带到合并后的企业,让合并后的企业员工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没有统一的海尔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就不会产生海尔管理的效益。

4.不变模和可变模的组合

海尔集团在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中,将海尔管理理念中不可改变的模块与当地具体情况灵活结合,激发了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所谓不变模块,是海尔人对海尔精神和海尔管理体系的比喻。所谓可变模块,就是海尔在不同地区兼并企业的具体管理手段的灵活性。无论哪个被兼并的企业,海尔?一心报国,追求卓越?精神和一套包括自检、互检、互评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变。但是,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管理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哈克鱼?一类企业不是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的优势。海尔的管理者到任何一个被兼并的企业,都是先把她的优点记录下来,然后根据一个典型案例,让员工自己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竞争选拔干部,用当地优秀的管理者来管理企业,让员工有危机感和归属感和认同感,意识到只要在这个企业努力,就有前途,收入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