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区经济概况

大港区区域经济以重化工业为主,有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天津炼化、中石化四公司、大港电厂等一批大型、超大型企业。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定在430万吨和4亿立方米;石油年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20万吨聚酯项目已投入试生产;1.4万吨乙烯项目2013年产量达到1.7万吨,为国内同类装置最好水平。2009年改造后,年产量可达20万吨,一次试车成功。大港电厂是华北电网调峰调频的主力电厂,总装机容量654.38+0.28万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中石化第四公司是一家以石化装置施工安装为主体的大型施工企业,转战南北,被誉为铁军。除上述大型企业外,大港区还有中小企业近65,438+0,500家,形成了金属制品、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化工、建材、橡胶塑料等支柱产业。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2010三年来,大部分企业改制完成,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上半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65438+2800万元,同比增长33%,完成新增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72个,其中工业项目64个,投资750。

同时,大力建设工业园区,鼓励乡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采取村企合作或镇村合作方式发展,以土地资本作为农民股权,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目前已规划建设工业园区23个,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已开工12个,开发面积271平方公里,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大港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加大畜牧业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亿元,农业增加值7020万元,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2280万元。为加快畜牧业基地建设,我区出台了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新政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乡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畜牧社区建设规模。现在,已经建成30个畜牧小区,冬枣基地进一步完善。2009年新植补植冬枣654.38+0.5万亩,使全区冬枣种植面积达到654.38+0万亩。计划建设大中小保鲜仓库48个,库存能力2000吨以上,已实施10。随着冬枣基地的不断扩大、贮藏产业的成熟和冬枣产业体系的完善,这一新兴产业必将带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经过20年的建设,大港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65438年到099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654.38亿元,比“八五”末增长62%,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7:38;区级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比“八五”末翻了一番,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目标。城郊农业发展迅速。大港区现有耕地197691亩,其中粮田面积19355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1998年粮食总产量48600吨,夏粮产量17500吨,为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副食品产量稳步增长,“菜篮子”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蔬菜年产量5万吨;肉类总产量3919吨,鸡蛋产量4540吨。水果产量4000吨;水产品产量8657吨,其中淡水鱼产量6929吨,占80%,发展速度较快。淡水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等。其中,草鱼在北京和天津都很有名。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从65438户到0998户,全区共有乡镇企业4245户,增加值8.5亿元,比“八五”末增长68%,占农村经济总量的88%,比“八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9%,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截至1998年底,全区已有11个乡镇建成公寓、别墅,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3434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0%。毗邻市区的汤种镇分别于1997和1998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大港区是全国在建的四大石化基地之一,区域产业以石油石化为主。工业生产形成了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同步发展的格局。1998,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360亿元,分别比“八五”末增长20%和73%。

全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稳步发展。大港油田有限公司不断挖潜增效,在1998开采石油430万吨,天然气3.5亿立方米。天津石化公司是中国特大型石化企业。2014年已形成原油年加工能力600万吨,各种化纤年产量6.8万吨。总投资近100亿元的聚酯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天津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设计能力14万吨/年,自1996投产以来,生产正常,效益良好。大港电厂是华北电网调峰调频的主体电网,总装机容量654.38+0.28万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目前,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区属工业形成了以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外资企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工业实力明显增强。1998,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比“八五”末增长43%。作为区域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乡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42家,其中包括4个部门和市级企业集团;固定资产原值8.5亿元,工业增加值4.6亿元。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构成大港区乡镇工业的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生产的“红三角”牌电焊条、“彭羚”牌胶管等产品享誉全国,其中“彭羚”牌胶管占据全国同类产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全市有集体工业企业332家,主要为区内大型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增加值40783万元1998。建筑业快速发展,从65438年到0998年实现增加值7.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42%。中国石化第四建筑公司和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是大港区大型施工单位,是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可承接大型石化工程或民用工程。地区建筑企业发展到4家,建筑业增加值1.998年达到1.5亿元。商业和餐饮业。全区形成了以国和商贸为主体,个体私营网点为补充的商业服务网络。1998年有两家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近1亿元。有4个超市,5000多个商业网点和40个市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543.8+07亿元;市场贸易成交额317万元。餐饮服务机构遍布全区,新建成的上古林海鲜一条街以其美味的海鲜和优质的服务闻名京津。

金融和保险。全区形成了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合作银行为补充的金融服务网络,储蓄网点遍布城乡。从65438年到0998年,金融体系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5.39亿元和73.32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均在香港设有分公司,形成了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保险体系。

信息咨询业。全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2家,律师事务所4家,各类信息中介公司、咨询公司遍布全市。大港信息中心规划已完成,本地网络已开通,全区信息咨询网络初步形成体系。此外,房地产业、交通仓储业、农村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联盟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截止1998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3家,协议投资总额277610,000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003美元。外国投资者主要来自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工业类主要有精细化工、纺织、电子、机械、建材、医药、食品等。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1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3倍。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龙头,于7月5日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1992,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该区域位于大港市东北部,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齐全。截至1998年底,已有75家企业入区,其中外资企业33家;内资企业42家,协议利用外资总额6755万美元,内资2.4亿元人民币。开发项目涉及纺织、电子、汽车组装、房地产等行业。韩国大宇集团、德国Kneff等国外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此落户。65438年至0998年,入区企业工业产值1.6亿元,增加值0.91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2013开发区建立了精干、快捷、高效的领导班子,使入区企业在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享受到高效、优质的服务。

横向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截止1998年底,大港区与国内20多个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14友好区县正式成立。共建企业75家,引进内资4.3亿元。引进项目涉及建材、印染、化工、土地开发、纺织等多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