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科教文卫
1044年(北宋四年)间,在国政左中创办韶州学堂,后来各郡、县相继建立,弘扬儒学,重视教育,弦歌代代相传。
1313年(清二年),苗酋长杨在成捐资建立城步书院,这是国内书院的开端,随后宝卿濂溪书院等相继成立。,“引进人才是广州大学力所不及的”。书香与文明进化,不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也催化和促进了本土文化。到了清代,国内文人创作方兴未艾,民间艺术也大放异彩。清初,车的《节奏启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节奏启蒙教材,风靡全国。乾隆年间,邵阳西乡沙滩木刻年画进入鼎盛时期。《鼠嫁女》、《和谐盛世》、《年年发财》等作品流传到了玉笙、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魏源不仅是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和龚自珍一样出名,被称为“龚伟”,有* * *带路。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志家和现代地理学家,汉魏时期以诗文著称,与魏源、道州河并称为“湘中三杰”。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彝族人的视野逐渐开阔。不仅邓福伦、一灯等文人敢于正视外患内忧的现实,他们的诗歌也不时充满忧国忧民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实学、实用的先进思想也在教育界得到了推广。
1898(光绪二十四年),巫山、武冈等三个书院转向实学;邵阳县创办的滕女校是新式学堂的雏形。此后,中国的一些志愿学校和书院逐渐转变为小学,宝庆府中学及时成立。新式学校逐渐取代了旧的儒家教育,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民国初年,国内文教事业逐渐向时局靠拢,从学校教育向公共教育扩展。五四运动后,国内书店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书籍,文明剧、自由诗、白话小说、杂文等纷纷兴起,促使邵阳现代文化加入到宣传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工委创办的《观察日报》等一批进步报刊和学校迁至邵,吕振宇、王希言、艾青、张天翼、蒋牧良等文化名人从事抗战救国宣传教育。《观察日报》、《包利》、《真理报》等报刊掀起的抗战文学热潮,不仅唤醒了民众,也造就了一批文学新闻人才。这一时期教育也有所发展,实行了以乡设校、保校制,即在乡设中心小学,在小学设保小学。
到1941年(民国30年),农村民族中心小学156所,包敏小学170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8%。后来由于日军侵占领土和国民党反人民发动的内战,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社会文化团体和设施被战争关闭或破坏,学校教育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据民国37年六县(邵阳、武冈、新宁、城步、新化、遂宁)统计,336万总人口中,青年文盲人数为1,21,000人,占总人口的36%,占总人口的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广播等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生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广泛说服和鼓励工农子弟入学,同时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弘扬,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影剧院、电影院、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等文化设施建设呈现齐头并进之势。发掘整理了《猎鸟》、《昭君大堤》等戏、祁剧优秀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李安、谢普、陈白一等一批文艺家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登上了文艺园地。广播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和各种报刊的广泛发行,丰富和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一些威胁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1957的反右斗争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使大批知识分子深受“左”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尊重知识和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这一时期,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布局得到调整,一个以普通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文化事业再放异彩,文艺界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家脱颖而出,文学社团和创作团体层出不穷,创作日趋繁荣,每年都有新书问世。山歌《约会亭》、摄影作品《大地》、《山花》等曾获国家或国际大奖。艺术教育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电视、音像事业在城乡迅速兴起和普及。《邵阳日报》、《新华》、《中小学音乐报》等一批报刊色彩斑斓,遍布城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使用。* * * 778项成果获市级奖,146项省级奖,32项国家级奖。一大批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创造了条件。
从65438年到0990年,全市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技工学校9所,农村职业中学59所,普通中学669所,普通小学4692所。大学生3719人,中学生29.26万人,小学生81.96万人。科研机构9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7个,企业办20个。各类科技人员***94106。文化艺术机构290个,其中电视台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个。体育馆2个,体育馆10。医疗卫生机构923个,其中医院461个,床位12126张。
义务教育阶段2011,三率全部达标。高校建设取得新发展,邵阳学院申硕成功。712学校建设项目已完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市区翔凤学校即将建成。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随着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已有13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3家企业被纳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6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授予专利550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33%。“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正式启动。101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农家书屋3935家,覆盖全市71%的行政村。城步雕龙、武冈丝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力整顿文化市场,文化监管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2%和92.2%。全市文化产业收入达到26亿元以上,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了一批县乡卫生院,实现了药品制度全覆盖。开展重大疾病防控,启动新农合普惠安全工程和双十便民利民工程。
2013年,全市三所普通高校招生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生271万人,毕业生83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4万人,下降4.5%,在校生67654.38人,毕业生2.4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110000人,下降1.9%,在校生115600人,毕业生33700人。初中和小学* * *招生20.88万人,下降3.8%,在校生881.2万人,毕业生1.76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6万人,招生0.2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2000人,增长9.2%。各类民办学校60所,在校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毕业率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