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地区起重机械市场发展状况报告
本文来自“纸区”。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出处网址:/2006/1-14/175744 . html。
(一)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行业之一。1997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行业21%;利润257亿元,税收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平均增速。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997人,技术开发支出达到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取得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产品结构正朝着合理化发展。
虽然近年来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阶段性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只有34%,在先进国家高达70%。
2.落后的产品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其中只有18%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27%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其余产品处于80年代以前的水平。
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还停留在掌握现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自主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汽车关键技术和环保装备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以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将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40%的主要产品品种达到国际90年代初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科技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654.38+0.5万台,品种超过654.38+0.5万个。1997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占机床总产量的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年下降,每年仍需进口大量数控机床,进口配额大大增加。1996进口13924套(价值1246万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低。
国外数控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超过10000小时,而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只有3000 ~ 5000小时。国外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的也不过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有1500种数控机床,国内只有500多种,性能水平低,几乎没有高速、高效、高精的产品。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弱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有100多家,但大多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4)数控机床行业专用零部件协同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多数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在我国数控机床的近期发展中,应采取跟踪先进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和注重普及型的战略,重点发展:
(1)量大面广的经济适用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专用和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的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全套高效数控锻造设备,包括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设备,包括数控仿形铣床、龙门数控铣床、智能电动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用支撑系统
新一代数控和伺服系统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和电动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附件系列产品;其中,高速滚珠丝杠、高速陶瓷轴承、高速保护装置等产品。
发展目标:
(1)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数量大、范围广、经济适用的数控机床,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开发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新品种,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产数控机床50%配套要求;高速主轴和电主轴年产量达到1000套;机械手、刀库、电动刀架、数控机床等高速配套零部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与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约能源和材料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发展到智能电力电子时代。中国还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为35%,新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占据。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基于总线的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和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仍处于模数混合仪表系统阶段,处于模拟仪表系统向数字仪表系统过渡阶段,水平落后10 ~ 15年,因此仍占有80%左右的低技术产品市场,但高技术产品市场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产品占据。
因此,抓住当前机遇,用2 ~ 3年时间突破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攻克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产业化。该领域的主要进展:
(1)IGBT装置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开发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优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滤波源等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发传输、执行、匹配等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项目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量仪器系统和设备
开发客车自动测试系统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典型的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大型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化国家的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朝着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产品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国外的MTBF值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国内只有100小时。品种:大荒,小杂,不系列。
2)产品的生产达到了较小的经济规模,由于重复生产和小规模生产,质量难以保证。
农业机械领域的重点发展:
1)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由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的可靠性系数由0.5 ~ 0.7提高到0.9以上;
3)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所需的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干燥、储藏机械)和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从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了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2)建筑
本文来自“纸区”。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出处网址:/2006/1-14/175744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