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的历史回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下,中国汽车需求剧增,国内汽车产量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渐加剧。作为国内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一汽终于得到上级指示,重新规划汽车生产。时任一汽董事长的耿赵洁明白,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中高端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端汽车技术,通过组装和生产消化吸收,然后复兴民族品牌。

基于这一想法,耿开始接触和考察一些外国汽车制造商,并最终决定引进克莱斯勒发动机。1987引进克莱斯勒488发动机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约。

有了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一汽应该是引进了克莱斯勒车型的生产技术,在生产克莱斯勒车型的同时,同时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设计新的红旗车型。事实上,一汽做到了。1987年5月,图纸上画了一辆基于道奇600的改进版红旗车。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大众集团也收到消息,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生产高端汽车。独具慧眼的大众汽车董事长哈恩博士意识到这是奥迪进入中国的绝佳机会。1987年9月,奥迪的两位高级代表来到长春,试图与一汽合作。当他们回国向哈恩汇报时,哈恩印象深刻。同年5438年6月+10月,哈恩博士在法兰克福车展结束后直接动身前往长春。

哈恩博士当时对长春的印象是荒凉,但也为这里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所振奋,双方很快就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在了解了一汽购买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后,哈恩确认该发动机源于奥迪技术,完全可以适应奥迪100轿车。

打消顾虑后,耿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是当时正在美国与克莱斯勒公司谈判的一汽总经济师卢富源。此时,吕福源正在与克莱斯勒谈判。对方认为中国购买克莱斯勒发动机后,必须再买一条道奇600的生产线,然后坐地起价654.38美元+0760万的技术转让费。接到电话后,卢富源终止了谈判,只留下仍不了解情况的美国人。

一个月后,一辆搭载克莱斯勒2.2升发动机的奥迪100出现在德国沃尔夫斯堡。这让时任一汽总工程师的甘霖大吃一惊。经测试,该车平均时速为150-160公里,最高时速为205公里。各种表现都很好。德国人的效率和诚意得到了中方人员的肯定。

此时,一汽代表团成员已经倾向于与奥迪合作生产奥迪100。根据林的记载,中国技术专家的理由是:

第一,奥迪100在产品方面优于道奇600。其中,奥迪100的车身设计领先道奇600一代;奥迪100的外部尺寸和内部空间都比道奇600大,乘坐舒适。奥迪100在全球频频获奖,知名度高于道奇600。

第二,大众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真诚的合作。

第三,奥迪100和200可以作为系列产品生产,奥迪100是中高档车,可以作为政府官员的公务用车;奥迪200是一款高档车,可以作为中央领导用车。

此时,克莱斯勒仍然坚持对道奇生产线收取高额转让费。中国人走了,经过高层最终决定,一汽项目将与德国大众合作。这个时候,美国人终于意识到,他们要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不得不感叹:我们来晚了。

双方确认合作后,密集商定了详细的合作方案。双方约定,一汽生产3万辆奥迪100车型作为前期“试点项目”。如果双方在1991继续签订15万辆高尔夫车的长期项目,奥迪可以免除奥迪100车型19万马克的技术转让费。一汽以100万德国马克从美国威斯特摩兰大众工厂购买设备,用于生产奥迪100。

在耿看来,这是一笔好交易。这相当于一汽只花了10万马克引进了3万辆奥迪100车型,同时完成了一条15万产能的生产线。最让耿感动的是为红旗轿车的复兴培养人才、引进技术。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也需要完成奥迪品牌的伟大复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皮赫的推动下,奥迪在技术上发展迅速,在各种车展和比赛中涌现出一系列新产品。短短几年,饱经风霜的奥迪品牌终于再次与奔驰、宝马同台竞技。

进口到中国的奥迪100车型体现了奥迪的全部科技成果。流线型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为0.3的量产车,结构全部采用轻量化材料。在1983被评为“世界汽车”,并获得一系列世界大奖。1984年,奥迪100获得“全球年度最佳汽车”称号。奥迪现在最需要的是用拳头产品冲击国际市场,扩大奥迪100的产销。在中国,奥迪找到了机会。

随着一汽与大众正式签约,在哈恩博士的策划下,大众与中国的市场越来越近。哈恩博士的长期战略眼光瞄准了未来的中国市场。他知道,改革开放的中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将会是下一个巴西和南非,也是大众汽车扎根的地方。

傲慢的美国人与谦逊的德国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美国人错过了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机会,而德国人则获得了一汽的信任,不仅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到中国市场,也为大众集团未来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德之间的这一良好开端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底,奥迪100焊装线开始调试。一汽的技术人员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生产线的组装和调试。1989 4月21日,奥迪100汽车总装线竣工投产,德国奥迪股份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专程前来剪彩。哈恩博士由衷感叹:“我们与一汽的合作,让大众拥有了最强大的合作伙伴。你的速度不是卡车,而是奥迪200”。

8月10日,1989,第一辆奥迪100轿车下线。当年共装配奥迪1922辆,比上年增长116%。

654.38+万以上的奥迪654.38+000轿车就是在这条生产线上下线的。

根据一汽与奥迪ag 1988签订的技术转让协议,一汽将以许可和CKD组装的方式生产奥迪100,为期6年。

6年后的1995,这辆1984的“年度世界最佳汽车”终于完成了它在中国的“特殊使命”。一汽随即将主导车产品从奥迪100改为新一代红旗车,并命名为小红旗,以区别于老款大型红旗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国外高端汽车技术转让的成果。

从1988到1997,一汽* *在100奥迪轿车的基础上生产了100奥迪轿车和123294小红旗轿车,国产化率分别为82%和93%。10年期间,销售收入达311亿元,利税66亿元,相当于总投资的10倍;同时还为奥迪100 CKD的进口零部件缴纳了70亿元的关税,也为中高级车的进口替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时的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外汇资源。

奥迪100项目引进合同到期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中德面前:是否继续合作?如何合作?是保持一定的技术合作还是与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如果是合资,那么和谁,怎么合资?

从1993开始,双方一直在就合资生产奥迪进行谈判。中国的愿望不用细说,但德国对此有分歧。

此时在考虑引进奥迪100后继车型上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方面是考虑在穿越已经进入中年的奥迪100 C3车型时,直接同步引入新一代A6C5车型。但反对者认为,A6C5体现了世界顶尖的汽车技术和制造工艺,一汽此时并不具备充足的生产条件。

已升任奥迪公司董事长的和时任奥迪总裁的戴莫尔在与耿的早餐谈话中打破了僵局。最后,双方高层终于达成一致,奥迪联合一汽大众,生产新一代奥迪A6C5的项目不可逆转地开始了。

1995 165438+10月13时任德国总理美国柯尔百货公司访华期间,一汽、大众、奥迪在京* * *就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事宜签约。一个月后,18年2月18日,三位同修变更合资合同,将股比结构变更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同时,一汽-大众与奥迪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将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生产。

自此,奥迪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联合生产的国际高端汽车品牌。与1988不同,一汽开始以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生产奥迪100,联合生产意味着奥迪作为股东,将全面参与国产奥迪的生产管理、零部件采购、产品升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从1995到65438+2月,奥迪正式加盟一汽大众,直到1999年底,新一代奥迪A6C5下线。对于奥迪和一汽大众来说,除了“加长”奥迪A6,为其生产销售做准备外,一汽大众生产线上并没有计划中的奥迪产品。因此,合资双方决定首先在一汽大众生产与奥迪100C3同平台的奥迪200。

1996 65438+10月,一汽-大众签署奥迪A6C5“联合开发”协议。根据协议,针对中国市场的加长车型开发与奥迪A6原型车开发紧密配合,主要在德国奥迪总部进行,历时3年,涉及300多人,其中包括6名中国人。开发费由一汽大众支付,奥迪和一汽作为联合开发者,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这笔费用。

但在A6 C5的国产化上,中德存在分歧。矛盾的焦点是A6C5该不该加长。基于对中国高端车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用户需求的特殊性,当时一汽明确提出国产奥迪A6要“加长”,轴距要加长,整车要加长,因为该级别车的中国用户特别注重后排空间。但奥迪认为,奥迪A6是大众集团唯一的行政级高端车,后排空间足够。为什么一定要“加长”?

最终,一汽说服了德国人。延伸开发工作基本按照一个新项目的流程进行,历时三年。为了将加长对车辆性能和外观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完成。

9月6日,1999,奥迪A6 C5在长春一汽大众正式下线。与全球版相比,其轴距加长了90 mm,整车长度也增加了约100 mm,达到4886 mm,到2005年4月退市时,这款车在5年多的时间里销量超过20万辆,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一开始,为扩建投入的资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