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知识产权谈判
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较量,也是世界谈判史上极为罕见的。自中国于1986年7月正式向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提交复关申请以来,这一谈判的时间表已被国内外预测了无数次。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由于谈判的逐渐“政治化”及其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这一谈就是15年。中国代表团换了四个团长,美国换了五个首席谈判代表,欧盟换了四个。从1987担任关贸总协定(后来的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主席的瑞士人吉拉德说,在他履新之初,有人开玩笑说他可能要当10年的主席。吉拉德不以为然地笑了,可是我怕我最后干了14年半!
中国复关与WTO谈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1986年7月,主要是关于复关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65438+1987年2月至65438+1992年2月,主要是回顾中国的经贸体制。中国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第三阶段,1992年6月至2006年9月5438+0,中国进入实质性谈判,即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和起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的多边谈判。
1994年底,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成员漫天要价,无理阻挠,中国复关失败。1995 65438+10月,WTO取代GATT;同年,中国决定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并按要求与37个世贸组织成员展开了拉锯式双边谈判。从1997年5月到1997年5月与最后一个谈判对手墨西哥达成协议到2006年9月13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跌宕起伏。最难打的仗是中美谈判,其次是中欧谈判,其中中美谈判25轮,中欧谈判15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决策。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这次谈判明确了三个原则:第一,没有中国的参与,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必须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第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些原则对入世谈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备受瞩目的中美谈判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要价非常高,立场非常强硬,谈判不时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朱镕基总理和其他人在最后一轮中美谈判中来到现场,并控制了这座城市。我方代表坚持原则,经过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这场最关键的战役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并于6月5438+0999165438+10月15日签署了双边协议,从而使入世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谈判的最终成功铺平了道路。次年5月,18,中欧谈判几经波折达成双边协议。对于这两次谈判,欧美领导人普遍称赞中国领导人在承诺遵守国际规则、逐步开放市场方面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偏爱中国围巾的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认为,正是因为江泽民总统从战略高度正确看待和处理中国入世谈判,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强的谈判者才能和平共处。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WTO成员,中国努力的重点是什么?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表示,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国内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谈判的核心是市场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必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我们的底线。双边谈判的核心问题是确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多边谈判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开放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和服务业是双方坚持的难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入世后如何保证9亿农民享受合理平等的贸易待遇,保证农民收入增长?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占其GDP的70%-80%,而中国只有30%左右。如何让服务业在放开后有一个安全有序的过渡期?
在15以来的每一次谈判中,中方“从未打算减一美元,也从未想说一句寻求妥协的话”。经过艰苦斗争,美欧等发达国家不得不同意“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解决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中国最终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就入世后市场开放的领域、时间和程度达成一致。双边谈判的结果是平衡的,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一来,第一,中国赢得了转型期和市场开放的主角;第二,我国在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做出了必要的灵活应对;第三,迫使对方在谈判中满足我们的一些最根本的要求,比如美国承诺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即最惠国待遇),放弃一般保障条款(即中国入世后美国可以随时中断与中国的WTO关系的条款),同意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等。从长长的入世谈判名单中不难发现,中国代表为国内产业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间和必要的保护手段。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