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不干预进出口贸易,允许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有单边、双边、复边和多边之分。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表现在关税、应税商品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自由贸易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演变。有强有弱,没有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国家存在和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政策的时期比保护贸易政策短。但是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追求资本扩张的本质。二战以来,随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但不稳定。
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竞争力大大增强。为了扩大市场,追求高额利润,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建立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推行,甚至通过战争强加给战败国。
20世纪初,随着英国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大危机的到来,自由贸易政策被超保护贸易政策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为了对外扩张,美国从二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并推动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贸易自由化,将单边自由贸易政策演变为多边自由贸易政策。随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1948年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自由贸易政策得到加强。
与关贸总协定推动的自由贸易政策相比,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自由贸易政策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第一,推动自由贸易政策的机制从贸易协定变成了国际组织,是永久性的、制度性的。二是自由贸易政策范围从货物扩大到投资和服务,达成了近30个贸易协定和协议。第三,自由贸易政策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成员应当毫无保留地接受多边贸易协定和协议,并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回应;强化争端解决机制,对违规成员进行“报复”或“惩罚”;加强成员的政策审查。第四,自由贸易政策是阶段性的,允许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正当的贸易保护。比如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自由化程度可以低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加强,可以采取救济措施,还有诸边贸易协定可以选择加入。第五,鼓励世贸组织成员进行“公开、公平和不扭曲的竞争”。所谓开放,就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按照承诺的协议和协定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所谓公平,就是交易对象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双方正当竞争形成的真实成本进行交易;所谓“不扭曲”,就是贸易主体进行贸易活动不诉诸垄断和特权。第六,世界贸易成员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各种贸易协定,并付诸实施。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在世界各地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建立了组织和法律基础。与此同时,区域贸易自由化组织已经出现。例如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通过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各成员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内部贸易自由化的领域和水平各不相同。它的自由化程度可以高于国外的自由化程度,但国外的自由化程度不能低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而且必须经过世界贸易组织的审查。
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第一,在经济全球化下,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世界贸易政策的主流,但允许适当的贸易保护。第二,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就贸易而言,货物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高于服务贸易;工业部门的自由化程度高于农业部门;出口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高于进口贸易。就成员而言,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高级阶段,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程度高于世贸组织成员内部的自由化程度。第三,自由贸易政策不时受到干扰。在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都在不平衡发展。当经济繁荣时,自由贸易政策更为盛行;经济危机下,自由贸易政策受到了干扰,甚至扭曲;同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的行业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竞争力弱的行业倾向于保护贸易政策;在同行业中,竞争性企业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竞争力弱的企业寻求保护性贸易政策;在一个国家,主要在国内市场的企业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而主要在国外市场的企业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第四,在连锁效应下,一国贸易的作用从经济领域扩散到整个社会。一个国家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贸易利益,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就业往往成为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在一个国家的存在下,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密切,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一个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考虑,也控制出口。比如美国控制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不自由化。
简而言之,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贸易政策的主流。总的来说,它促进了世贸组织成员的经贸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由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迫使自由贸易政策,迫使贸易伙伴就贸易利益进行谈判协商,达成贸易协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在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受国家利益的驱动,人们普遍注重权利的享受而忽视义务的履行,导致了管理的失衡,影响了贸易协定的真正实施。
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活动拯救本国经济,其中不乏保护主义色彩。其特点是利用WTO协议中的灰色地带,打擦边球,滥用和扭曲WTO的规则,冲击WTO主导的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自由贸易政策的主导地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与会者发表声明,谴责贸易主义,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扩散,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也指明了世界贸易组织应该改革的方向。自由贸易政策被有经济实力的国家采用,由国内不断壮大的产业集团推动,他们是主要受益者。对于经济实力弱、产业幼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市场被外国占领,他们是主要受害者。因此,自由贸易被认为是强者的政策。
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也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0%。同时,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殖民面积比大陆大10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原材料和食品从世界各地采购。这就决定了英国必须突破国内保护贸易的限制,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废止粮规。这一规定是当时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重要立法。为了将国内粮食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征收滑动关税来限制粮食进口。经过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的长期斗争,该法令终于在1846年被废除,工业资产从中受益于食品价格和工资的降低,被视为英国自由贸易的最大胜利。
(2)改革关税制度。1842有1052英国进口项目* *,1859减少到419,1860减少到48,再减少到43。极其复杂的关税简化,大部分进口商品不征税,出口税基本取消。
(3)自由贸易条约的签订,1860英法贸易条约以及后来的英、意、英、荷、英、德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的贸易条约,意味着贸易条约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意味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在世界上的胜利。
(4)废除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解散特权贸易公司,开放殖民地市场,将殖民地贸易纳入自由贸易体系。法国当时是第二工业强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趋向自由贸易。1853~1855期间,煤、铁、钢、毛、棉进口关税降低。1860年全面取消禁止进口清单,随后取消出口奖励,降低原材料进口税,与部分国家签订旨在促进自由贸易的商业协定。德国工业落后,直到19的60年代才逐渐放松以关税为主要工具的保护政策,出现了自由贸易的倾向。关税法修订于1865,关税同盟条约修订于1867。后来取消了出口税和部分进口税,降低了进口税率。关税壁垒政策是免费的,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出口农产品以换取低价工业品的需求。北方胜利后,转向保护贸易,不断提高工业品进口关税。就工业品贸易而言,美国并没有出现自由贸易的时代。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即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不再像过去那样,但它仍然试图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到1931的9月份,80%以上的进口商品还是免税的。但在30年代大萧条的冲击下,英国金本位名存实亡,自由贸易政策实在难以为继,英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1932年,议会通过了《进口关税法》,规定对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供应不足的原料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税。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实行了几个世纪的自由贸易原则被抛弃。尼维利·张伯伦私下说:只有进口关税法这样的政策才能拯救帝国。就连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也说,自由放任已经走到尽头,就像奴隶贸易一样。自由贸易是英国经济政策的基石,也是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的经济哲学。自由贸易政策的终止标志着英国的衰落,属于英国的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