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间资本活力需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措施,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激发经济活力和动力。会议提出:一是下大力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门槛;二是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帮助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措施,特别是营改增等减税措施。

这是继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后,国务院第二次对促进民间投资作出重要部署。围绕上述三项措施,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徐兆远。

政策机制切中了扩大私人投资的关键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在环保、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引进一大批商业潜力大、回报机制明确的项目,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这项措施比以前更有针对性,对于帮助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会起到什么作用?

徐兆远:虽然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降幅较大,但投资内部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一方面,前7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另一方面,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7年基建投资增长15.3%(含电、气、水),6-7月已降至2.5%。在这种明显分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不同的政策方向。一个方向是提高基建投资增速,弥补当前“短”的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继续加强民间投资,以“长”补“短”。从中央政策来看,采取了全面支持基础设施和民间投资的政策。近期,各部委陆续出台政策促进基建投资。比如,国家发改委提出增加一些投资储备项目,加快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进度;财政部提出加快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具体措施。

虽然政策从两方面发力,但由于前几年基建投资的高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率远低于民间投资。因此,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精力放在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上。

打破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激发经济活力和增长动力,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努力。本次会议提出的三项措施,主要是从供给侧角度部署的,针对当前民间投资面临的主要障碍,针对性很强。

虽然降低民间资本门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在过去被反复提及,但仍有一些企业和项目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的回报机制。特别是在环保、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服务业领域,项目回报机制不明确。比如民间投资进入铁路运输项目后,不清楚如何定价,如何调价,如何调整客货运输,项目具体效益如何。会议提出,“在环保、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方面,向民间资本引进一大批商业潜力大、投资回报机制明确的项目。”,并强调政府在开展这些项目时应明确投资回报机制。这消除了扩大私人投资的主要障碍。

这次会议明确指出,“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是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方向。过去,民间资本即使进入一些服务领域,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国有资本仍然占据着控制和活跃的地位。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让民间资本有更大的话语权,对把握项目运营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效率、提振投资信心有促进作用。下一步如何具体落实民间资本控股是关键。

强化问题导向,激发民间投资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取消和减少阻止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帮助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徐兆远:经过近几年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特别是国务院连续几年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公平竞争环境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从企业的实际反映来看,民间资本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营风险比较大。虽然贷款政策对民企、国企或政府相关部门都是公平的,但由于国企规模比较大,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隐性担保关系,银行对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更“放心”。针对这种困境,应该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比如提高信用担保,利用金融工具给予民营企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在金融工具上给予民营企业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精准的政策支持,以达到最终结果的公平性。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

徐兆远:降低成本是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很多企业反映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外部市场的两大变化。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的很多减税力度都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大幅减税,就会在成本上形成差距和劣势。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成本也是现实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清税降费措施,但企业仍普遍感到成本上升较快,减税力度尚未达到预期。

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例如,国务院最近力推减少企业申请施工许可的数量,并进一步缩短时间,这些都是降低企业在建设和运营中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效措施。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通过设定一系列量化具体的指标,才能真正降低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二,如何进一步大幅降低税负和社保负担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今年上半年税收增长快于GDP,说明减轻企业税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为企业创造相对公平的税收环境。很多人认为降低企业成本就应该放松税收征管力度,这是错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税收征管,同时降低税率。过去由于税收征管水平不同,有的企业税负较重,有的企业税负较轻,容易给守法企业带来不公平。今后要规范税收征管力度,让企业在相同的税收征管力度和水平下竞争。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直接降低增值税等税率。同时,将大大减少政府支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为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大的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除了本次会议提出的三项措施,您认为从需求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还应该做些什么?

徐兆远:要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如果有盈利空间,就会刺激民营企业投资,从而发挥市场最根本的作用。在投资需求方面,一是要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让优秀的企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最重要的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环境。目前绝大多数产品都处于供需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一步主要的增长空间是提高产品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样产品才能有相应的定价。这就需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优质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基于此,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环境监管,包括经营环境和销售市场监管,加强市场产品质量抽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产品质量信息披露,扩大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很多民间投资不是直接扩大,更多的是转向R&D投资和升级投资,而这类投资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不易,更难保护创新成果。只有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企业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轻易占有,才能提振企业信心,加强现有投资产品的R&D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