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导航试点项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效运用专利制度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我局决定自2013起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以下简称“试点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试点项目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将专利申请嵌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撑产业科学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营决策深度融合、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能力高度匹配、专利布局对产业竞争地位有力保障、专利价值实现对产业运营效益有效支撑的工作机制,促进重点产业专利协同应用,培育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是专利制度在产业运行中的综合运用,是专利战略在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落实,是知识产权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试点项目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专利信息资源对产业运营决策的引导力,凸显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形成产业创新体系的新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专利保护对产业竞争市场的控制作用,培育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新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专利集成应用对产业运行效率的支撑力,实现产业价值增长新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专利资源在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创造产业地位新优势。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专利密集型产业在专利导航下升级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利润空间大幅增长;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与“政产学研金机构”深度融合的专利协同申请体系逐步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专利组合,如专利储备初具规模,专利整体质量较高,专利布局科学合理,专利结构明显优化;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资源集中、价值公平、流通活跃、保护有力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利市场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加强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产业专利分析,从全球视角把握核心专利在产业链关键领域的分布,厘清产业竞争格局,确定产业发展导向。通过建立专利分析与产业运营决策深度融合、持续互动的产业决策机制,可以系统配置优势资源,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优势,不断发挥专利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2)优化行业专利创造。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专利战略,进一步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利申请为目标的专利创造体系;优化经济科技活动中的专利指标,完善专利补贴政策,促进专利质量的提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引导市场主体科学布局专利,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利储备体系。

(3)鼓励专利的协同使用。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以市场化、集群化、联盟化、合作化等方式吸引和整合专利资源,实现专利的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依托专利资源,优化配置政策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鼓励以专利资源为纽带,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金融机构、专利服务机构参与的专利申请协同体,开展专利协同创新和协同申请,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运作。

(4)培育发展专利运营业态。引导市场主体依法设立专利运营机构,专门从事专利引进、集成、二次开发、转让和转化;储备和运营关键技术领域专利,形成基于核心专利的专利组合并持续优化,开展质押融资、对外授权、投资入股、标准制定和海外维权活动。引导专利联盟建设,聚焦专利纠纷多发、专利壁垒突出、国内企业技术专利分散的行业,对关键技术领域专利进行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

(5)完善专利申请服务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整体推进重点行业专利申请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服务链条完整的一体化专利申请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开放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订单式专利研发模式;培育发展专利运营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从发明创意产生、专利申请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全过程的服务业态发展;培育和发展专利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投融资机制,促进专利投融资、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专利交易流通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的集聚和扩散。

(六)构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有利于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运用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等政策杠杆,促进专利申请和产业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专利申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专利申请投入。运用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专利权质押贷款规模;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进程,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专利申请创新创业活动。

四。实施和步骤

(1)实施方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分类搭建专利导航试点项目平台,全力推进重点任务的实施和落实。具体包括:

1.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选择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地方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专利基础好的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开展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和实践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到试点期满,建成区域特色明显、优势明显、专利密集、布局合理的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约10个。通过实验区建设,基本建立了专利分析深度融入产业运营决策、专利申请高度支撑产业运营效益的工作机制运行模式。

2.面向行业发展,培育一批专利协同应用试点单位。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迫切需要提高整体竞争力、企业间战略合作需求强烈的行业,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国家专利协同使用试点单位培育工作。试点实施结束前,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国家专利协同使用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单位的培育,在部分行业初步形成了专利协同申请体系,基本实现了专利的协同创造、协同申请、联合保护和协同管理。

3.面向市场主体,培育一批专利运营试点企业。选择创新能力强、产业地位突出、专利工作基础和人力资源良好的企业开展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培育。到试点期满,培育30家左右拥有核心专利、专利申请能力强、对产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或者能够提供专业化、标准化、集成化专利申请服务的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通过试点企业的培育,形成一批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专利组合;专利引进、集成、二次开发、转让、转化等专利运营业态发展良好。

(2)实施步骤

试点项目的实施分为启动、培育(建设)和总结三个阶段:

1.创业阶段(2013年4-6月)。

(1)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发布《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申报指南(试行)》、《国家专利协同申报试点单位申报指南(试行)》和《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申报指南(试行)》。

(二)有关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和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和组织相关产业集群、行业协会或企业制定工作方案,做好申报工作。

(3)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了工作计划。

2.培育(建设)阶段(2013年7月—2065 438+08年6月)。

(1)相关产业集群、行业协会或企业单位开展培育(建设)工作。

(二)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和有关部门(单位)跟踪指导培育(建设)工作,并给予必要支持。

3.总结阶段(2018年7月-65438年2月)。

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和有关部门(单位)总结了培育(建设)工作;研究提出“专利导航工程”的具体建议;制定指导性文件,全面启动专利导航工程。

动词 (verb的缩写)工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现有知识产权协调审议机制的作用,加强政策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相关部门(单位)、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地方政府等,将采取联合调研和工作协商的方式,研究解决试点项目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加大典型做法和经验的推广力度;建立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为试点项目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2)加大扶持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专利协同申请试点单位和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的培育(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专利审查、法律政策、信息处理与应用、专利信息分析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方案制定、管理实施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建立专利导航试点项目实施综合研究基地,对项目实施中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加强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推动现有专利服务平台整合发展和工作项目联合支撑。

(3)加强监督管理

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试点项目实施核心指标跟踪管理机制和年度统计报告制度;会同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和有关部门(单位)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