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海陆空最先进的装备是什么?介绍一下那些方面的先进技术,谢谢!
这对中国海军非常重要。该级艇目前处于设计阶段,预计将使用从俄罗斯和西方获得的技术。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认为:“094型将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潜艇(废话,还能越来越小吗?预计它将比‘夏’级潜艇有显著改善,静音性和传感器系统性能都有所提高,推进系统也可靠得多。”
“更重要的是,094型将携带16枚新型导弹,大大超过夏级核潜艇上装载的12枚导弹的数量和性能。094型在渤海造船厂建造。预计在本世纪初投入使用。”
094型核潜艇将装载射程超过4000海里(7400公里)的新型“巨浪-2”(JL-2)弹道导弹。因此,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从中国沿海的主动“阵地”瞄准美国的目标区域。
关于中国海军新一代核潜艇093/094一直有很多猜测,但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在此,首先我要说明,之前“093/094于2001投产”或“093/094已大量建成”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一些技术瓶径(主要是“心病”——反应堆)大大耽误了093/094项目,但是各位军友可以放心,这压倒了中国航母计划的“093/094”;这部093/094《二十年磨一剑》一定是佳作。
(1)堆还是压水堆(而不是国内军友加热的“高温气冷堆”)。
在此之前,国内的军友,基于央视一则“中国10MW高温气冷堆实验堆成功启动”的新闻,以及国内已经流传的俄罗斯核专家在中国工作的各种传言.....让很多军友相信了“093/094将装备高温气冷堆”、“水下最高航速将达到45节”、“安静度将超过美俄”的传言。
其实稍微有点“基础知识”的军事朋友都会知道,一艘6000~8000吨级的核潜艇一般配备两个90MW反应堆或者一个190MW反应堆。
10MW实验堆与90MW军用堆存在巨大的技术距离。
目前中国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军事领域就是激光。中国在反应堆技术上远远落后于美俄,这绝不是美国不要的几个俄罗斯三流专家能解决的。(2003年6月5438日+2003年10月4日补充说明:093/094项目的延迟主要是由压水堆的“自然循环功能”技术造成的。)
(2)首次采用“浮筏减振”技术,静音性“大大”降低。(看清楚了,是“浮筏阻尼”而不是“筏阻尼”)
与“筏式阻尼”的被动阻尼不同,“浮筏阻尼”是一种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主动阻尼技术。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掌握。听说日本也在积极研究这项技术。)
美国海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浮筏减振技术,80年代取得成果,并应用于其核潜艇,降低噪声15~20分贝。
苏联对浮筏减振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降低噪音30分贝!
中国浮筏减振技术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据悉,我国已将浮筏减振技术应用于091/092的现代化改装项目中。)
(3)将配备“深海蓝色激光信息传输系统”
中国的“深海蓝色激光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到了世纪之交的使用阶段。(领先美国!但压水堆技术失败,导致093/094项目延期。
目前正在升级“深海蓝光激光信息传输系统”软件。
中国“深海蓝色激光信息传输系统”的研制成功,将大大加强中国统帅部与核潜艇的联系,增加核潜艇的隐蔽性。(不需要定期浮到水下几十米才能收到超长波信号,可以期待在水下几百米。)
(4)耐压外壳采用新材料,作战深度前所未有。
据不可靠消息,093/094的作战深度已经达到600多米!(091/092只有300米!)不知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让军友们自己判断吧。
也是这个不靠谱的小道消息,093/094的压力壳采用了NS110超高强度钢。(很多参数接近或超过钛合金,但加工难度大。)
(5)配备中央消磁系统,隐蔽性进一步加强。
(6)采用“泵喷射推进系统”。
不知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让军友们自己判断吧。不过我觉得093/094第一批大概还是会用阻尼合金的7叶大侧斜低噪音螺旋桨。)
“泵喷射推进系统”既能防止螺旋桨产生的气蚀,又能屏蔽噪音。好处很多。
美国“弗吉尼亚”级,“海狼”;法国“凯旋”;英国的“前卫”都采用了“泵喷射推进系统”。90年代中期,我国做了大量的泵喷射推进系统水动力实验,进行了1/4和1/2模型实验。(2003年6月5438+2003年10月4日: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泵喷射推进系统发展缓慢,尚未进入实用阶段。首批093/094仍将使用阻尼合金制成的7叶大侧斜低噪声螺旋桨。)
中国海军一艘新型核潜艇在中国青岛港沿海成功发射了一枚“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飞行数千公里后,导弹击中了新疆内陆沙漠中的目标。发射这种射程至少8600公里的“巨浪2”的导弹运载舰是中国研制的“094”战略导弹核潜艇。
鲁:中国99式改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98式(99)主战坦克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如下:
1,搭载国产150HB涡轮增压中冷大功率柴油机(1500马力)和新型高效传动系统,高速公路最高时速80 km/h。
2.坦克炮塔前部和侧面在原有复合主装甲的基础上,加装了新型楔形双抗反附加装甲,具有优异的防弹外观,其车体还加装了复合装甲,大大提高了防弹能力。车体和炮塔的防护能力相当于800和1000 mm厚的均质装甲。
此外,在弹药、火控和数字化方面也应该有所改进。
测试中的早期98式战车。舱盖后面被覆盖的物体是98式致盲激光攻击系统。
激光接收器/警告装置安装在炮塔后面。注意,炮塔的前部装备有额外装甲的挂载点。
99式改装的炮塔前部使用类似豹II A5的箭簇装甲,防护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前面还加装了很多额外的装甲。
99式主战车辆
制造国/工厂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用户国家中国
车身尺寸(m)长7.3(不含枪管)/11(含枪管)宽3.4高2(至车顶)
战斗重量(吨)51
发动机/马力150HB或珀金斯发动机CV-12-1200 TCA 12v或6DT-3柴油发动机或WD396柴油发动机* 1/1200。
推重比(吨/马力)23.53
时速65公里
耐力(公里)450
乘客3
主要武装力量:ZPT-98 125mm 48倍口径滑膛炮* 1。
子武装:
85式12.7毫米防空机枪* 1
59式7.62毫米同轴机枪* 1
94式烟幕弹发射器* 10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战车突飞猛进。除了原来的80式、大幅改进的85式和更新的90式,中国自己的王牌车还有别人。6月1999+10月1中国庆祝建国50周年的时候,在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中,18辆前所未有的新型战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起初,这种战车作为96式战车或90-II型中国自用量产车在西方首次曝光。后来得知,这是一辆崭新的战车,命名为98,编号为WZ-123或ZTZ-98。98式与俄制T-72、T-80战车有相当的技术渊源。T-72早就是中国90式/MBT-2000的参照物,更先进的T-80U在1995年由俄国向中国展出,自然成为日后98式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比如98式底盘和T-80U一模一样。即便如此,98式的整体配置和细节与俄制战车还是有很大差别。例如,方形焊接炮塔是从85系列发展而来的。1989年,中国当局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合同,研制第三代主战车辆。从1990和1992制造了一辆样车进行测试,最终在1998定型。按年份应该命名为98式,但正式命名为99式。
与之前的85/90型战车相比,98型战车最容易辨认的外观就是车头的V型子弹板。这种设计以前在俄罗斯T-72战车上见过,主要用于防止弹片沿正面击中炮塔环。98式采用了中国从85-II M开始使用的方形炮塔,炮塔前部和炮塔前部采用了中国最新的模块化复合装甲,据信由钢板、陶瓷和玻璃纤维夹层组成。如有必要,98式可挂高爆反应装甲(ERA),成为中国最好的战车。此外,98式战斗室内壁涂有从90-II激活的防辐射涂料,还铺设了内衬,防止炮弹击中后弹片或冲击波造成的装甲碎片散落在车内,伤及乘员。由于车内装备较多,98式炮塔比之前的90式稍大,但也与车体有较大的间隙,构成防护上的薄弱点,炮弹碎片可能会射进炮塔环内,破坏炮塔环。动力方面,98式战车配备的是1200马力的柴油机,但有几种型号:第一种是中国研制的150HB系列柴油机,据说是抄袭德国MTU的MB871 KA501,但是否实用还有待证实;第二种说法是沿用90式西部动力套件,包括英国珀金斯发动机公司的CV-12-1200 TCA 12V柴油发动机和法国SESM公司的ESM 500自动变速箱(有五个前进档和两个倒档),但这种组合要排除在外。第三种是德国的WD396柴油机。此外,据报道,98式原型机在试验时已经使用了乌克兰制造的6TD-3柴油机,这些可能的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至于变速箱,相信98式还是采用液压辅助行星齿轮手动变速箱,7个前进档,1个倒档。然而,据报道,98型在测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传输问题。98式战斗重量提高到51t,是目前中国最重的战车,与日本90式不相上下。最大公路时速65km/hr,越野时速47km/h,车内燃油单次续航450km,加装车外油箱后提升至600km。98式承力系统布局与T-80颇为相似,两侧各有六对承力轮(但承力轮外形与T-72相似)。相信使用了扭杆悬挂系统,第一、二、五、六对承重轮也配备了液压减震器。此外,98式履带和发动机舱散热器格栅与T-80相似。98式发动机舱比96式大,所以车身长度略有增加,车轮间距也不一样。
与85-II M和90-II相比,98式射击控制系统更加精密,采用数字技术。除了集成的双轴稳定系统、炮手瞄准具(包括激光测距仪)、数字弹道计算机和大气传感装置外,还增加了红外热像仪,大大提高了其夜战能力。这项技术据信来自中巴哈利德战车。98式车长有独立的瞄准镜,车长和炮手瞄准镜都有日/夜能力和激光测距仪,可能有黑仔/黑仔功能。另外,98式车长和炮手瞄准镜都有TVT自动跟踪装置,类似于日本的90式战车;当热像仪发现目标时,炮手或指挥按下按钮,射击控制系统自动精确跟踪目标,并保持在观测者的视线上。此外,98式还装备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新型VHF-2000战术电台。GPS集成到火控系统后,可以随时显示战车内车辆的位置,并通过战术无线电系统报告给上级指挥单位。98式第一枪命中率80%,第二枪命中率95%。
98式最独特的装备是综合激光预警/主动对抗系统,这与西方和俄罗斯近年来发展的战车主动防御系统有很大不同,是目前98式独有的。JD-3包括安装在炮塔后部的激光告警接收器(LWR),舱口盖后面的特殊激光防身服(LSDW),以及相关的自动控制系统。当LWR收到敌方激光校准器的信号时,系统自动将炮塔转向激光源方向,然后启动LSDW;。LSDW首先向目标发射低能激光,并根据激光回波校准位置。锁定后发射高能致盲激光,摧毁敌方光电传感器,甚至致盲对方操作者。LSDW发射器的最大仰角高于主炮,甚至可以用来对付敌方直升机。此外,据信LSDW还可用于低能量模式下的车间信号通信。与85式和90-II式的六联装84式烟幕弹发射器相比,98式换成了两套五联装94式烟幕弹发射器,分别放置在炮塔两侧,这也是98式战车的外观特点之一。这种烟幕弹还可能与车载主动防御系统结合,在发现威胁后立即自动开火。除了激光告警/主动对抗系统,早期资料还指出98式将装备JD-3盲眼I型红外对抗系统,可以连续发射红外干扰脉冲,对抗红外制导反车辆导弹,但在98式的实际照片中并没有看到这种装备。武装上,98式装备中国新研制的ZPT-98 125mm 51倍口径滑膛炮,以及配套的自动装弹系统。起初,西方认为ZPT-98是从俄国改进的48倍口径滑膛炮(此前85-II M和90-II装备了这种炮的中国仿制版本),但后来的消息指出,ZPT-98的计数源于中国新研制的120mm滑膛炮。ZPT-98可以发射中国最新研制的衰变铀芯翼穿甲弹(APFSDS)。据说穿甲能力堪比西方最先进的120mm炸弹。此外,98式战车还可以使用类似俄罗斯AT-11的高爆穿甲弹(HEAT)、高爆破片弹(HE-FRAG)和炮射激光制导反车辆导弹。98式仍然使用85-IIM传下来的俄罗斯自动装弹系统。容量为22发的旋转式弹药舱位于炮塔环下,炮塔内乘员坐在弹药舱上,战斗舱与弹药舱之间没有防爆隔板,安全性不如欧美一流主战战车。98式的最大理论射速是每分钟8发左右,应该是枪管固定时的数值。在实战中,还必须考虑射击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主炮的俯仰调整以及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主炮开火后回到装填位置大约需要10到12秒。二级武装方面,98式使用85式12.7mm防空机枪,96式使用原59式7.62mm同轴机枪。
98式的研究和改装还在进行中。之后98式改装(又称98G)的炮塔装备了类似于德国豹2A5的箭簇装甲,明显提高了避弹和防护能力的外形。此外,据说它还配备了更可靠、性能更好的改进型自动装弹机和更新的第二代热像仪。未来中国还将在98式(可能是150HB或6DT系列的改进型号)上测试1.500马力的新发动机,机动性将有很大提高。中国的战车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脱离了俄罗斯战车的阴影,整体技术水平与过去的阿蒙不可同日而语,部分能力与西方和俄罗斯相差无几。虽然98式性能优于中国以往研制的任何一种战车,但其精度和造价之高也非比寻常,解放军不可能完全换装。因此,未来中国新一代主战车辆的发展将采用高低搭配的模式,以大量更便宜的96式(动力、火控、装甲比98式低一个级别)为骨干,只部署更贵的98式为重点。2001年底,首批40辆98G战车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西方估计,从2000年开始,中国将以每年20辆左右的速度生产98G,所以到2004年,中国已经装备了80到100辆该型车,但实际情况尚不清楚。顺带一提,96式的外观和98式很像,明显的区别包括98式的JD-3激光主动反应系统、发动机舱散热格栅、承重轮间距和98式前部的V型防弹钢条。至于炮塔正面带箭簇装甲的98G,很容易识别。
对于台湾省陆军来说,自85-II M出现以来,中国自制战车性能超过M-60A3、CM-11等主力型号一直是个问题,到了1990年代后期由于96式和98式的正式生产,这个问题才浮出水面。但由于国防预算有限,台湾省近年来的大部分投入都集中在海军和空军,始终无法更换新型主战战车。但由于中国两栖能量有限,在战争决战阶段无法渡海运输足够数量的新型战车;事实上,当中国将其机械化部队派往台湾省岛或离岛时,就表明台湾省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战败的结局基本已经决定。因此,中国新型主战战车对台湾省的威胁并不显著。即便如此,为了避免台湾省在登陆后无法有效压制98式这种新型战车的情况,台湾省最好尝试升级战车的相关装备;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98式战车的致盲激光系统,说明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了这种装备,而且这种装备将来不应该只放在98式战车的炮塔上。
空:j10
歼10性能参数的估算
工作特性
船长14.57米
翼展8.78米
推力122千牛
最大速度为2.0马赫。
最大上限为18000米。
作战半径为1100公里。
最大射程2500公里。
起飞重量是19277kg。
载弹量7000公斤。
01原型从无到有。
这歼-10从研发开始就雄心勃勃,所以备受关注——比如一开始就锁定了当时最流行的“鸭”式气动布局。作为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它的任务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1965-1980年代初,航空工业重新制定了“新一代、发达一代、预发展一代”的发展方针,即用更先进的歼7、歼8替换部分老旧战机;发展歼7和歼8的后续改进;以米格-29和苏-27为主要作战目标,预研能满足2000年前后作战需要的先进战机。
中国第一航空公司直属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徐德介绍,1982年,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邓小平在听取邹家华的汇报后,提出要投资5亿元建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飞机。
研制任务交给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又名611所)。
1986 65438+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批准开展J -10项目,代号10号工程——“当时位于F16,差别很大。”徐德说。
在当时国内一些专家看来,赶超F16“遥遥无期”。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歼8战机还只是第二代战机,而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如美制F15、F16、苏联米格29已经开始装备并应用于实战。
宋56岁时担任J -10的总设计师。他之前设计了歼-7C,名义上是中国制造,但技术仍然是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仿制品。
经过全空军反复筛选,24人进入试飞员考核。
第一堂课,所有的飞行员都目瞪口呆。“这种飞机从来没有见过!”J -10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对于习惯了一、二代机拉杆、方向舵的飞行员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J -10的设计中,我国首次采用了现代飞机设计理念,把人和系统放在一起研究,做到人机一体。“过去,飞行员习惯于适应飞机。现在设计理念变了,设计更加人性化。一旦飞行员进入驾驶舱,没有任何不适。”试飞员雷强说。
1993中,雷强等5人脱颖而出,被确定为“首席试飞员组”成员——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今年完成了质量模拟试验台。模拟器的操作逻辑、灯光以及驾驶舱内的所有设备都和真机一模一样。试飞员还可以练习不同气象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飞行条件。
从第二代机械传动战斗机到第三代数字电传飞机,飞跃非常大。从气动布局到数字电传飞控系统,从综合航电系统到计算机辅助设计,J -10完全“脱胎换骨”,仅新良品率就高达60%。
一切从零开始。
试飞员已经成为飞机研制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提出了近千条改进新型战机座舱和起落架的建议。不仅如此,他们还直接参与设计,飞机的手柄和油门杆都是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捏出来的。
设计师没有航拍感,只能依靠飞行员的反馈,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1997 165438+10月,J -1001样机终于停在了起跑线上。雷强被确定为首批试点。
“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1998年3月23日,J -1001原型机首飞。
成都军区温江机场人头攒动。停机坪上,一架黄色涂装、鸭式结构布局的新型战机静静矗立——它就是J -10。
第一、二代战机属于静稳飞机,第三代战机属于静稳飞机。
“通俗地说,静稳就像把钢珠放进碗里。不管怎么滚,最后都能找到稳定的支撑点;静态不稳定就像把一个钢球放在另一个钢球上。理论上应该有一个点可以放下,但实际上总会落下。”程菲公司副总工程师苗文忠解释道。
国外第一次飞的三代机一般采用加配重的方法使其成为传统的静稳飞机,等试飞员完全熟练后再改回来。一开始设计师也想采用国际惯例,但这样一来,周期至少要延长半年。
总设计师征求雷强的意见,雷强说:“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走,等不起。”他每天都在飞行模拟器上练习,不仅仅是胆大。
雷强穿着特制的橙色飞行服,走向战机。他好像喝多了,满脸通红。随行的旅政委抓住他的手,把了把脉,150!雷强默默爬上梯子,步入机舱。他回头一看,发现送行的试飞局局长脸上挂满了泪水。
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跃出地平线,刺向蓝天。
战机绕机场飞了三圈后,雷强发现还有燃油剩余,于是请示再次飞行。20分钟后,新型战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整个机场沸腾了。“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下了飞机的雷强非常激动。
首飞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试飞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反复检查战斗机,让设计缺陷一一暴露出来,进行修改,为战斗机的定型做准备,为飞行员以后的操作提供依据。
1999年,何彬彬等第二批4名试飞员进入型号调整试飞,这是一次强度更大的试飞——只有飞出极限值,才能拓展新战机的性能,提高战斗力;因为是极限情况,在三代机的研制过程中,国外无一例外都有过飞机坠毁的情况。
何彬彬在返航途中遭遇黄沙袭击,地面风速达到14 m/s,“飞机像个醉汉”,摇摆不定,方向向一侧倾斜。这时,他把速度提高到280公里,用分组法和航向法判断飞机的姿态。接地的一瞬间,“在场的人腿都软了。”何彬彬写过《强侧风的飞行方法》,“J -10的侧风阻力倍增”。
“低空大面速”飞行试验检验飞机结构强度的可靠性和颤振特性。低空大气稠密,飞机速度越快,压力越大,一旦越过临界点,就会导致飞机解体。“低空大面速”就是在不解体的情况下飞出飞机速度的最大近似值。
据统计,国外在试飞过程中坠落的飞机不下50架。俄罗斯第一次苏-27试飞,就发生了坠机死亡的悲剧。
每次李中华飞上太空,科研人员都会默默帮他整理飞行装备,看着他一脸悲壮地登上飞机。为了探索极限,他一点一点地增加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前起落架护板变形、机翼前缘铆钉因载荷过大被吸出等问题。“如果你再飞下去会怎么样?谁都心里没底。”
2003年6月5438+2月1,李中华挑战“低空大面速”极限值。他从万米高空向下25度角俯冲,加力全开,超音速。随着飞机的加速,他感觉血液翻涌,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速度达到120 m/s时,“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被留在了一个无尽的黑暗和寂静的世界里。”
在地面监控室,当监视器显示飞机的速度压力已经超过9000公斤时,时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的沙长安形容自己毛骨悚然。
机油涌入发动机,大气层与机身剧烈摩擦产生的刺耳噪音淹没了发动机的轰鸣声。李中华咬紧牙关,在离地面不到一公里的时候,他看了一眼显示屏:速度完全达到并超过了飞机的设计值。他拉起操纵杆,飞机的机头瞬间抬起,重新进入天空。
这次飞行创下了国产飞机在大气层中的最快飞行速度纪录——超过了运载神六的火箭在大气层中1300km/h的速度。
此外,该歼-10还实现了空中启动和空中对接加油。
发射空对空导弹
德国一位专家用作战指标来判断飞机:飞机的作战性能与基本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线性、二次、与航电的立方、与装备的武器系统的四次。
空中实弹射击试验风险极大,就像试飞员坐在火药桶上。如果导弹点火后发射不成功,将对试飞员和飞机造成严重威胁。空军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梁万俊执行J -10飞机首次导弹发射试飞任务。
他曾做出在万米高空迫降的惊人尝试,成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人们知道他是枭龙战机的试飞员,却不知道他也飞J -10。
新型战斗机飞越了靶场。一颗照明弹突然发射,在空中变成一个火球。利用先进的机载雷达搜索,梁万俊迅速拦截并锁定目标,判断时机后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带着一股白烟直冲目标,耀眼的火球突然在空中爆炸,散落成碎片。
一年后,中国新型空空导弹研制成功,试飞员徐勇凌负责驾驶新型战机进行打靶试验。
发射前,试飞员徐勇凌充满信心。他给试飞总师发短信:“目标测试成功,误差在5米以内。”然而事情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导弹接连出现导头和信号衰减问题,通电检查时导弹零件被烧毁。在决定发射之前经历了一些波折。第一枪成功了,但第二枪没击中目标。
2003年6月23日,徐勇凌进行了两次发射,导弹发射成功。25号,剩下最后一枚导弹,瞄准我国研制的超音速无人机。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喷出长长的火焰,直接钻入无人机尾喷口,在空中爆炸。
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定型试飞落下帷幕。
程菲公司副总工程师苗文忠介绍,J -10的一次试飞综合费用为27万元。J -10飞机在定型前飞行了3000多次着陆。李中华飞行试验“大迎角特性试验”原定进行30次飞行试验任务。经过优化,仅用17架次就完成了任务,为国家节约了300多万元。
“18岁,参军”
定型不久,中国第三代新型战斗机正式装备部队,J -10双座机、改进型J -10、海军型正在全力推进。
74岁的设计师宋院士动情地说:“从1986年的第一张素描,到今天‘八一’军徽的绘制,我们的J -1018岁,我们成长了,参军了,交给了部队……”
2004年6月的一天,11,西北大漠深处,“新兵”J -10与我国引进的某型先进战机正面交锋:侧翻、爬升、悬停、俯冲...发现目标后,飞行员迅速锁定并发射导弹,“敌机”瞬间“化为乌有”。然后,第二轮和第三轮对抗演练结束,J -10以10: 1的绝对优势获胜。
2006年2月29日,10,也就是J -10“亮相”的日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空军着力建设攻防兼备的信息化空中作战力量,减少作战飞机总数,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防空反导武器,加强指挥控制系统建设。
J -10的研制成功显然意义重大。在研制之初,就被列为国防重点装备,作为“我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实施战役突击的战略武器”。
军方消息称,J -10已经成为中国现役最先进的主力战机,是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实现了中国空军武器装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跨越,为夺取制空权、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创造了条件。
“J -10定型后,空军首长表示,J -10飞机原则上优于国外同代战机。飞行员报告说,以前是吉普车,现在是奔驰。”徐德说。
按照“公开一批,发展下一批”的原则,预测中国空军新一代更先进的战斗机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