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修改方法
作为公职人员,写书面材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技能。有些年轻人不想吃苦。很难把文字识别为公文写作。其实掌握好基本功很简单。公文写作的修改方法是什么?以下仅供参考!
看整体,消除不团结。
在审阅或修改公文时,最忌讳用锤子一句一句地改。当你看到前面填充后面时,你看到后面并划掉前面。重复这些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应该在动笔之前进行思考,从鸟瞰的角度阅读全文,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文章的主旨、重点和脉络,看整段或整篇文章在思想和结构上是否统一。对于不统一,不一致的,要整理出一个能控制整篇文章,又不伤筋动骨,尽可能打起来的灵魂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例如:
示例1
区域统筹促进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XX推进到哪里,哪里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推进XX城乡统筹,不仅实现了全市所有县(市、区)、XX市管委会和XX中心镇的全覆盖,而且进一步加强服务和指导,大力推进分市、县(市、区)的规范化运作。
第一,规范管理文章
优化XX区流程,努力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二,协同创新
Xx区创新机制,唱响* * *管之歌。
…………
第三,团队建设
Xx市xx年质量改进计划。
…………
示例2
千帆为发展而竞争,为好水而竞争,为上游而竞争。
——××县(市、区)发展一瞥
近年来,我们坚持“XX推进到哪里,哪里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推进XX城乡统筹,不仅实现了全市各县(市、区)、XX市管委会和XX中心镇的全覆盖,而且进一步加强服务指导,大力推进XX的规范化运作。抓管理,加强协调,提高质量...坚持创新,使县(市、区)xx建设呈现出多姿多彩、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例1”是XX局内部简报就某项工作开专版时重点宣传的内容。这一版有三篇手稿,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一部作品的发展历程。就手稿“例1”而言,有两个缺陷。第一,题目既不新颖,也不含糊。第二,还有一条“线”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阅读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为此,例2的修改版做了两处改动。第一,标题一下子改成了“化腐朽为神奇”,每篇文章的“精神”都提了上去。而且标题语言稳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视觉冲击力很大。二是在“序言”末尾加了一句话。这句话也很重要,既和下面形成总分关系,又做了很多“铺垫”,把三篇文章的三个“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说从点到面,文章标题已经立体的展现出来了。
看相关性,排除不精确。
就像组成一座建筑的砖瓦必须用石灰、泥土、水泥粘合一样,一篇文章的句子、段落也必须联系紧密,有“灰线”和“隐脉”,这是公文写作的内在写作逻辑。否则文章就像散珠碎玉,各归其位。有三个层次的相关性:
一个是微相关。即单词和句子在意思上是否符合,顺序是否合理,排列必须合理,经得起推敲。比如“要在XX实现好的经验、好的方法的接力和传递,在团队内部产生‘涟漪效应’和‘传导效应’。”这句话中“接力和传递”的语序没有错,先“连接”,再“传递”。但“好经验、好方法”与“涟漪效应”、“传导效应”之间的顺序需要推敲。严格来说,“经验”比“方法”更高级、更理性;“涟漪”的意思是“成圈向外扩散”,“上一圈”的力要“传导”到下一圈才会扩散。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两组倒过来,就更有意义了。
第二个是中国协会。主要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衔接、紧凑、合理,“各持一线,贯穿始终”。比如有一个领导的讲话,对一个行业的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抓根;以创新为基础;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去吧。从题目可以看出,这五个部分相互重叠,很难严格区分。其中“根本”比较宽泛,以下几点可以说是“根本”。“创新”也属于“优势”和“特色”,“优势”就是“特色”。单看题目,至少有两种“理出头绪”的方法:一是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力争在发展顺序上领先,二是以总分顺序为准,聚焦某一主题,比如“抓住创新思路的根本,突出创新机制的特色,在创新管理上求实效”,或者聚焦“创新”;或者围绕“特色”,安排为“起步早的基础好、创新基础好的机制好、民生口碑好、长远设计好”。总之,要准确分析事物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着力点,把各方面的工作联系统一起来。
第三是大连接。这是来自全文。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义必须有一个严谨统一的逻辑,要合理,否则就毫无意义,不知所云。
看架构,排除错误方式。
公文的主题对文章的逻辑演进和结构安排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一个主题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文章逻辑和结构的“彻底改变”。这正是我们要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原因。一方面要习惯用领导思维和实际事务的“大逻辑”来决定和驾驭自己写作的“小逻辑”;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公文的文体特征和要求对文章逻辑结构的潜在影响。例如:
示例3
在“知心×××”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亲密××”动员大会,目的是围绕“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亲民惠民”的要求,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进一步树立××工作新标杆,努力打造我市新的增长极。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
(一)围绕“为民”,画好路线图
(二)立足“依靠人民”,打好组合拳。
(3)聚焦“亲民”,唱一首暖心歌。
(四)旨在“造福人民”,建设美好梦想。
二、实施措施
(一)出台“贴心城管”具体实施方案。
(二)努力推广“门前新三包”
(三)加强队伍建设。
深化对“亲密关系”这一关键主题的研究
(五)完成今年的“贴心”任务。
实例4
同志们:
…………
一、打造“贴心××”,落实“××”,* * *打造* *建设美丽×××,我市群众基础好。
二、打造“贴心×××”,实施“×××”,* * *打造* *打造美丽×××,建立社会联动和全民行动机器。
系统。一要坚持社会联动。第二,必须坚持普遍行动。
三、打造“贴心×××”,实施“×××”,* * *打造* *打造美丽×××,强化管理,实施长效。一要加强管理。二要建立激励机制。三要落实长效。
“例3”是某市领导在“知心×××”动员会上的发言。将不同作家准备的原稿与修改后的原稿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稿子的介绍太单薄,没有高度,信息不全,不像领导讲话。《例4》的修订版克服了这一缺陷,在高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知识性、肯定性、追溯性、分析性、随意表达性、轻松写意性、易举性、平衡性。
看文笔,消除间断。
古人讲究文字的魅力。前后语境一定要协调,就像飞下来,向前滚一样。如果中途受阻,要么改变方向,要么停滞不前,最终影响文章的情节推进和语义闭合,产生裂缝、陷阱或悬崖,必须焊接或填充。例如:
实例5
XX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经验及其对我市的启示
通过在XX市交通运行指挥中心的实地观察和面对面交流,我们了解到XX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强调综合指挥。
2.注重资源整合。
3.主动免费服务。
4.注意数据分析。
5.广泛使用新技术。
XX市综合交通系统建成运营后,实现了...我们的城市可以借鉴XX市的经验,进一步...
实例6
目前,通过学习和调研,我们认为XX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五个特点,为我市平台建设提供了经验:一是指挥全面;二是* * *享受资源;三是服务的主动性;第四是数据的引导;第五是技术的先进性。
XX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建成运营,实现了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便捷服务、高效应急”,取得了明显成效。相比较而言,我们市和××市规模差不多,属于经济发达市和××部首批试点城市。我们在城市综合管理、制度建设、运营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在××经验的基础上,只需要更进一步,拓展深化,把城管、交通、交警、规划、林水、环保、建委整合起来。第一,技术成熟。二是涵盖面广。第三,成效明显。第四是持续发展。
“例5”摘自一份调查报告。《例6》修订稿《例5》主要有两处改动,效果显著。第一,经验总结的特点更加突出、简洁、透彻。二是在手稿“例5”的最后一段增加了两个地方:一是增加了“比较……进一步”。这个补充是关键,让借鉴的理由更合理,更有操作性,更有说服力。而《例5》手稿却被认为是“完整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不合理的,没有说服力的。二是在段末增加了四点,使材料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