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的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关于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企业投资R&D的积极性不断提高,R&D能力不断增强,重点行业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创新决策、R&D投资、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钟发[2012]6号),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支撑作用,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 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究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2)主要目标。到2015,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R&D投资大幅增加。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R&D投资提高到65438+主营业务收入的0.5%。行业龙头企业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成倍增长。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建设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R&D基地,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和* * *技术,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企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资源整合、开放接入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公司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R&D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自身改革,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技术研发的责任,加强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储备体系,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科研项目后资助,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投资R&D项目。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以R&D投入为利润的评价办法,加强不同行业R&D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评价。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产业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应当加大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征集和指南的编写应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应由具备条件的企业组织实施。加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

(2)支持企业建立R&D机构。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R&D机构,完善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大幅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R&D机构的比例。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产业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在行业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工程化研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国家认定。对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或科教用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办科研机构等新R&D组织,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引进人才等方面,实行与同类公办科研机构平等的支持政策。

(3)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根据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建立健全创新链科研运行机制和政策导向,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和高端装备集成应用,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用户示范工程,采取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吸引企业在园区设立R&D机构,集聚高端人才,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4)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应当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强化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中小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综合运用买方(卖方)信贷、知识产权及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企业)债券、集合信托、科技保险等。,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为小微科技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5)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共同发展、优势互补、成果共担、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按规定承担产业技术R&D和创新重大项目,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搭建联盟技术R&D、专利享有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和机制。依托有资质的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联盟试点,加强对联盟的分类指导和监督评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通过联盟开发重大创新产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联盟开展* * *技术攻关,解决重大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高端分析检测设备等制约产业升级的难题。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六)依托转化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发基地。针对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煤炭、电力、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轻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依托重点转化机构、行业特色院校和龙头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相关科研资源,推进一批产业建设。定期对R&D产业基地运营管理和技术扩散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估。

(7)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R&D机构、学科和专业,实施合作项目,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前沿技术支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实施培养过程,* * *评估培养质量。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向市场转移科技成果,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供需平台。完善落实股权和期权激励奖励等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政策和人事考核评价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

(8)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行业技术创新需求,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R&D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大型软件、知识产权、标准、优质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网络协作水平。探索建立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促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科技创业孵化网络和科技企业加速成长机制。

(9)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实施中,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加强企业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培训。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继续坚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对服务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给予职称晋升等奖励。广泛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技能竞赛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优先提升有突出贡献的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

(十)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完善科技资源开放获取制度,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资源调查,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健全向社会开放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的合理运行机制。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的建设力度。向企业开放服务,将资源开放程度作为评价其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开放服务的绩效评估和激励补贴,积极引导其开展面向企业的特色服务。加强区域科研设备合作,提高支撑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十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水平。鼓励企业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参股并购、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服务。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R&D机构,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国际标准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境外申请知识产权。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合作,鼓励跨国公司依法在华设立R&D机构,与中国企业、科研院所和R&D高校开展合作,搭建R&D平台,共同培养人才。

(12)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和落实企业R&D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R&D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执行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在国家允许的业务范围内,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设备进出口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投资入股和确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资、金融、工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联合推进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配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2)加强监测评估,务求实效。要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督促检查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定期总结发布工作进展情况。逐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制度。要加强探索性政策任务的研究,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及时总结推广。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政策、措施、进展和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2013 65438+10月28日

(此作品公开发布)

参考数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zwgk/2013-02/04/content _ 2326419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