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容易吗?
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程度,汽车后市场深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消费潜力。中国“车主”规模的日益扩大,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创业机会。
但是,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性和行业壁垒都很高的行业,不是一个仅凭翅膀就能飞起来的互联网创业领域。在这篇文章中,郭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业视角,与大家一起看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机会。
汽车售后市场:包罗万象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销售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的所有服务。宽泛的分类包括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汽车金融(车险,车贷等。)、汽车改装、二手车交易&;租车等。,连车展、驾协等汽车文化活动都算售后。狭义的汽车后市场仅包括汽车保养、维修、美容,即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路边店”提供的服务,这也是目前“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的主战场。
简单来说,就是汽车售出后,消费者需要的所有服务,直到报废。用新闻联播的官方语言来形容就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
▲汽车后市场分类不完整
消费群体:不懂车的比例增加。
简单来说,汽车后市场的消费群体就是“有车一族”,包括有车的人和没车也能开车的人。截至2065438+2006年6月底,我国乘用车65438+8400万辆,驾驶员2.96亿人。平均8个人左右有一辆车,平均1个人会开车。美国有3亿人口,汽车保有量2.2亿。也就是说,按人口计算,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差不多是70%。
汽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资料显示,整体来看,中国的汽车消费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中国人来说,汽车还是“大消费品”,但在发达国家,汽车只是一个“工具”。
虽然从2012开始,中国买车消费上升,车龄平均只有3.6年左右,但消费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车主越来越年轻化。15年,30岁以下购车比例为36%,而两年前仅为26%。另一方面,女性车主的比例已经占到30%,女性对车的档次和风格有了质的追求;所以,汽车不一定只是男人的“玩具”。
毫无疑问,汽车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但会开车并不意味着会开车。大量购车者的需求仍然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懂开车的人肯定越来越多,不可能要求他们“会武功,会做人”。这种消费结构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市场概述:专业门槛+混乱行业
中国一年大概卖2000-3000万辆新车,一辆车不管怎么开都能用好几年。和电商一样,流量为王,这么多车都不缺市场需求,汽车后市场的市场前景肯定是万亿级的。
然而,汽车后市场真的那么好做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汽车后市场需要专业背景。说到造车,一辆车的三万多个零件,欧美著名车企研究了几百年。从工业设计到过程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所以安全是汽车的第一要素,绕不过去,这也决定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风格。
再来说说汽车后市场。汽车保养这个子领域,就拿最常见的小保养(换机油+机滤)来说吧。如果你给一个普通车主一瓶机油和机滤,他肯定不会去换,不仅仅是因为他缺乏专业知识,还因为普通家庭没有专业工具。
更别说更换零部件了,国内大部分车主对汽车的了解还不够。很多车主甚至不熟悉中控台的功能,打开引擎盖也不知道按钮在哪里。所以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性和行业壁垒都很高的行业。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更别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了。
除了行业本身,按照汽车行业协会的分类,汽车后市场可以分为13-15子领域,包括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改装、汽车美容、汽车文化、汽车金融等。,涉及专业涵盖销售、财务、制造、生产、物流、加工。个人觉得和整个互联网行业一样丰富。
所以这么多的细分领域需求,意味着汽车后市场一定是错综复杂,利益交织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些领域需要时间沉淀,属于传统行业;另一方面,各领域之间的专业壁垒相对较高。懂修车的不一定懂销售,懂销售的不一定懂如何升华为汽车文化。就拿最常见的汽车常规保养来说,至少涉及到机油品牌、供应商、零部件厂商、销售商、线下实体服务网络等。
反映到消费者端,汽车后市场的水很深,假货、水货满天飞,行业专家一大堆。消费者不敢随便换配件买到假货。除了汽车知识不够,汽车后市场宣传不够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是老大,因为这个行业太专业,太庞大。的确,目前汽车后市场没有大牌,不像欧美的Halfords、AutoZone。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路边汽修连锁店的专业性,一方面取决于门店技师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与配件和用品的供应渠道有关,至少涉及两个领域。再比如,车膜的原理和手机膜一样,但“三部膜七部膜”的行话,既有膜的质量,也有膜的层次。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有哪些行业和商业模式真的会变酸,没办法。是中国特色~ ~
所以,想做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真的不是任何一个创业者或者投资人脑子一热就能做到的。需要的基本素质:足够的后市场行业沉淀时间+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积累。当然你得懂点网络~ ~嘿嘿~ ~
互联网能解决什么问题:便利+信任。
这几年O2O和线上线下的融合,确实解决了很多消费终端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近几年的汽车后市场创业,尤其是15的汽车上门服务大战。但专业是专业,道德是道德,汽车是实物,也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汽车后市场参与互联网不是不可以,只是谁先来的问题。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加汽车后市场。
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汽车后市场给消费者带来的问题,无非是“便利+信任”。
便利性:真正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首先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对汽车售后市场知之甚少。把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搬到互联网上,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规范价格和产品。由此,诞生了很多类似的平台商,如阿里汽车、阿里车码头、JD.COM车品、途虎养车等。“透明的价格+多样化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爱车人士感到非常方便。
除了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购买一些产品,越来越多的服务也搬到了互联网上。例如,天猫、JD.COM和Togo可以在线选择汽车美容和汽车保养等常规的“轻服务”。这些服务相对容易标准化和打包。所谓包装,就是可以把一个脏活做得新鲜、漂亮、好吃,然后消费者只需要选择一家服务店,到店服务就可以了。
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伪命题。两年前很火的“上门洗车”是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有三轮车帮他们洗车,不管干净不干净(说实话还不如自己写干净),单从需求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洗车应该算是最简单的汽车服务,肯定不是特别迫切的需求。就算洗车要排队,找半天洗车的地方也不是不可能的吧?连基本的消费需求都没有,更别说方便了。
其次,次要解决的是消费者体验的问题。这很好理解,不管车花多少钱,它都是代表一个家庭能力的消费品。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车被人管。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仍然被4s店洗脑。不管出了什么问题,进入4S商店就像打开保险箱一样。其实这是不对的。4S有义务帮助消费者,但很多品牌的4S店把义务当成了利益,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不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快修店的比例逐年增加的原因,因为4S的店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加上几千元的维修价格,无人问津。
所以在消费体验上,互联网对消费者来说是否足够方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现在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汽车配件,帮助消费者找到可以提供服务并且距离合适的门店,帮助消费者获得汽车保养维修的时间等等。,都在解决这类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包括赛车文化,改装文化,车友会等等。这些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问题,因为车主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需要交流和分享,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是相当不错的,比如汽车之家,各大门户的汽车频道。可惜的是,中国的车主在了解一些关于汽车的“硬知识”,包括保养、维修、美容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些思想上的汽车文化。
信任:根本不是价格战。
一辆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没有安全,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包装再华丽也没用,价格再低也没用。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价格战,当时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汽车服务企业,包括博派汽车养护、卡拉丁、车载网、e保养等等。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日常的汽车保养,也就是换机油、机滤、空调滤芯、空滤。增值服务是一些汽车美容服务,包括发动机舱清洗、空调清洗、车辆检查等。
当时因为各家都急于向投资人证明市场价值,一方面不惜代价开拓城市。呵呵,没有覆盖全国汽车保有量前十的城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上的创业者;另一方面大打价格战,上门维修工时10元起,1元起,免费清洁服务等。,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们直接给消费者。
先不说维修时间花费多少(贵的要死的4S店至少150元)。单从上门费用来看,上门保养和开车上门至少需要80元的费用。这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用户,但是这么低的价格肯定会给公司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比如服务人员从两个变成了一个,同时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转来转去。
我很庆幸这场价格战很短暂,以几家倒闭告终。很高兴消费者能避免这种“情况”。毕竟车主无论多穷都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有了信任,就有了第二步——质量。汽车后市场是一个面向线下的行业,消费者必须到线下才能完成闭环服务。不管和互联网有多大关系,这是无法改变的。
那么,可以说,在汽车后市场,无论是哪个领域,线下的工作都是可以做好的,是可以做长久的。这和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创业真的不一样。不像《网络名人》里做衣服,只要款式过得去就不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粉丝营销上来获得销量。汽车后市场需要真本事沉淀最终客户。所以,要做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除了要有资金预算,思维方式也必须改变。质量第一,不是质量第一。无数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信任,我不得不提到4S商店,无论是车辆销售、汽车日常维护、汽车美容还是汽车俱乐部。事实上,4S店可以参与,他们都知道如何参与。毕竟他们和车厂关系最密切,车是别人做的。他们当然知道怎么修怎么玩。
然而这么多年,无论是新闻报道中的“小病大修过度保养”,还是骗人的“汽车零整比”,都反映了消费者对4S的不信任。想想看,国外的汽车零整比大概是5到1,而在国内,一些大的汽车品牌的零整比(呵呵~更别说是哪几个了)可以达到65438+。
当然也反映出这种传统业态需要一些改变,肯定有创业机会,但肯定需要耐心和时间。不能让中国车主总是嫌贵花不完,又不敢买便宜的~ ~
就像人际交往一样,汽车后市场的信任是需要一点一滴培养的。所谓信任,就是不欺骗别人,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别人。诚然,中国大部分车主对汽车后市场并不熟悉,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消费者更有粘性,是后市场互联网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答案可以完全排除价格。毕竟买得起车的人真的不那么在乎多付钱,更多的是安全。
关于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的思考
毋庸置疑,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空间肯定是巨大的。毕竟汽车后市场这么大的市场规模,这么多的产业领域,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来优化、改变和提高效率空间。在此,我提一些创业思路,仅供参考:
非常专注于某个领域
汽车后市场涉及很多领域,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目前这个行业没有绝对的老大。此外,中国的汽车拥有者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处于特别初级的阶段。然后,可以考虑在某个精准的领域创业,比如汽车俱乐部,比如汽车的日常保养,比如汽车的科普解读。其实这些领域目前市场上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没有发展到创业的高度。
哪怕只是专注于某个汽车品牌或者某个热门车型,也是可以的。毕竟中国汽车数量庞大,中国是“万能车”,人真的很难调整。
聚焦区域
不要去想你必须在多少时间内抢占多少市场、多少城市、多少门店、多少流量。前面说过,汽车后市场讲究的是“便捷+信任”,这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一个城市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因为汽车后市场的消费者必须到线下,用脚投票。前两年经常有很多汽车互联网创业者,总说几年后要开上千家店。哦,得了吧,中石化加油站才三万左右,人家都做了好几年了。
长期做简单的事情就是胜利。
做久了比做好难多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工匠精神”。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没有正确满足消费者某个小需求的情况下,想要改变一个领域或者市场,是非常不现实的。比如很难想象一家汽车保养店连最普通的换油都做不好,更别说喷漆和维修零件了。所以汽车后市场真的不需要颠覆,而是优化,从做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轻装上阵。
可以先考虑一些比较适合互联网运营的方面,比如汽车文化、汽车科普、购车咨询等。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一方面要有沉淀的时间,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最有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大型互联网汽车的一个PPT车除外,呵呵呵)。
最后,什么样的团队适合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
两点:首先,懂车爱车: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车不爱车的创业团队能在汽车后市场走多远;其次,多年汽车行业经验+多元化知识沉淀(包括互联网,深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