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铁是怎样的?
运行速度居世界前列。它保持着486.1km/h的世界“正常运行编组列车最高试验速度纪录”(CRH380AL,注意“正常运行编组”二字,简单的“最快”纪录是法国TGV高速列车574.8km/h——特殊实验性质),最高试验速度487.3km/h(CRH380BL)。当然,有人想说“速度有什么用,纯粹是面子工程”,但技术含量和高速对出行便利性的意义,永远不是一个“远大志向”可以否定的。下面会提到723左右。
技术。这是最有争议的问题,有褒有贬。成绩不小。从90年代的“闭门造车”,生产出一堆没用的“国产”动车组(其实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国产化率未必比现在高,技术不成熟故障率高到几乎无法正常运营,不要把民族情绪当回事。CRH2A一开始也被日本人骂过...)到2004年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最终,《照耀你》在深度定位上胜于蓝...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一些关键技术和部件需要进口到现在,或者国产部件做出来但可靠性和技术含量不好。所以“自主知识产权”似乎比现实更有宣传意义,大家心照不宣就好。有一点值得欣慰:没有重蹈汽车和大飞机“市场换技术”的覆辙,结果完全受制于国外厂商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80%的动车组需要从国外厂商进口......
管理。从无到有,再到完善,与西欧、日本等高铁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同等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车站收发能力都比不上日本;同样线路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运行速度也低于国外(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安全冗余比较大)。还有很多技术水平低于国外的“细节”,比如线路维护、车辆维护等,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管理漏洞方面,72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几个补充:
723是典型的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虽然取消C2信号系统防雷确实很脑残),但比技术故障管理上的疏忽更让人无法接受。事发时前车以D3115的龟速行驶,后车以D 30190km/h的速度行驶,减速后一味指责车速过快不现实,更不合理的是停车等人——管理不好再减速有什么用?。至于问责,调度系统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D3115停车后没有制止D301进入封锁区?信号异常怎么处理?),铁老大之后的各种“危机公关”(埋车,“反正我信”之类的)让人觉得铁路系统真的需要一次大改革,改掉官僚习气。
有专家和记者指责高铁太贵,普通普速列车没人挤等等。很多指责根本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曾经有学者预测汉宜铁路沿线因为是农业区所以没有客流,还有学者预测厦深铁路上座率只有70%...现在试着去抢当天的火车票吧!高铁挤占了一部分普通车是事实,票价高于普通车也是事实,但这并不构成指责的理由:难道就能让大家都去挤又慢又破的绿皮车,一路上浪费个几十个小时,社会幸福水平就提高了?至于农民工,他们坐不起高铁(现在部分农民工工资并没有人们想当然的那么低,也有坐高铁的,当然这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春运抢开高铁的时候,各种绿皮旅客并没有减少,更何况铁路分流了一部分坐普通列车的旅客,新线开通后除高铁外的部分普通列车运行速度也有所提高。
一些社会良知指责高铁建设浪费纳税人的钱,提前建设,得不偿失,如果用于帮助西部贫困人口会怎么样。那么,是出行很难让更多的人买到票,还是被长途汽车骗了(公交车比动车贵也不奇怪),还是挤在车站享受慢车,这就意味着“不浪费”还是“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藏富于民”?铁路历史上欠账太多了。20世纪90年代,有时一年建成100多公里的铁路,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了。现在有必要多建一些。
但是具体到某个区域就是另一个问题了!高铁建设规划不当的案例不在少数,一个地区要不要建高铁需要具体考虑。但是这个问题往往是政府绑架造成的。众所周知,建设前期亏损巨大的郑州至息县客运专线(断头路)、吴县至咸阳城际(重复建设)、位于城外四五十公里山沟里的阳泉北站(交通对接困难).......典型的策划不当。
中外对比需谨慎。先说大家不喜欢的国情。比如美国目前几乎没有像样的高速铁路,甚至连铁路客运都很少,但那是基于美国发达的公路、民航系统和惊人的汽车保有量,所以没有发展高速铁路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美国人不在中国造高速列车,却在这里犯傻”还是“美国铁路是个笑话”(注:美国铁路网仍是世界最大——或者说20世纪中后期很多铁路被拆除、报废、停运时重载货运技术相对先进),都是脱离国情的无稽之谈。西欧和日本的高速铁路虽然历史悠久,但这些地区的客流更倾向于短途城际,而不是中国的长途跨区域客流,比如春运高峰,占比很大(德国铁路平均行程约40到50公里,中国约500公里),运营管理难度的差异可见一斑。日本铁路可以分成几个独立的区域铁路公司,跨区域客流只占很小的比例(当然他们的划分是合理的,值得借鉴)。如果中国效仿,如何解决大量跨区域客流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山寨不用自怨自艾,有自主知识产权就笑。虽然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品牌,除了日本和欧洲也占很大比重),但是能国产就是英雄。国外公司拿不到订单,拿不到技术转让费,难免骂盗窃抄袭,但总比商用车或者大飞机几乎一边倒的依赖进口好。比如日本曾指控CRH380A抄袭日本技术(确实吸收了日本引进的CRH2技术,但自主设计也不少),但国际专利在手,即使出口海外,日本也无法起诉。至于自主知识产权,一直被当做宣传口号,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