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一段批语。什么是“脂砚斋”?那是什么地方?

看红楼梦不能不看,因为脂砚斋不同于金圣叹的毛宗岗,也不同于金水泊和毛批的三国。后两者的批语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为按胡适先生的说法,是《红楼梦》的一部分。刚出版的时候,是带批语的。也就是说,这些评论是应曹雪芹的要求和小说正文一起发表的,自然可以忽略,而另外两条。

那么智颜斋是谁呢?

有几点是所有看《红楼梦》的人都认可的,无需怀疑:第一,脂砚斋对曹雪芹的生平非常了解;其次,脂砚斋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路和意图;最后,脂砚斋和曹雪芹走得很近。

还有一件大家都怀疑却无法确认的事:芷颜斋很可能是个女的。

所以,刘说脂砚斋很可能嫁给了曹雪芹,我觉得不一定是真的。刘所说的,可以理解为脂砚斋至少是曹雪芹的妃子或者妻子。《红楼梦》的盟主周也说,脂砚斋称曹雪芹为“秦”,不是一般人能称他的。不过周师傅毕竟是国宝级专家,对“夫妻”也不是说的很松,但这个称呼真的很像情侣之间的味道。

姑且不论脂砚斋的性别,是他还是她,曹雪芹是夫妻还是同性恋伴侣——曹雪芹也像个娘娘腔,难怪很多人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本人——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脂砚斋的文化水平很高,和曹雪芹相当;其次,脂砚斋应该是一直和曹雪芹在一起的人,或者至少他们是在曹雪芹还不太老的时候认识的。因为有人考证,曹雪芹写这本书的时候才二十岁左右,依据的是敦诚和敦敏的诗,那么如果脂砚斋很晚才认识曹雪芹,他怎么会对曹雪芹的生平那么了解呢?如果不知道曹雪芹的生平,怎么能对《红楼梦》进行批注,而且批语得到了曹雪芹的肯定,和原著一起出版呢?

然后,我猜测脂砚斋的性别。会是女的吗?当时很少有女性会读书写字,有较高知识的更是凤毛麟角。能和曹雪芹相提并论而不落下风的——我保守估计——应该是凤毛麟角——如果真有这样的女人存在的话。这样的女人在曹雪芹身边很久了,至少在他写书的时候。那么张义全、敦诚、敦敏、永中、益铭有没有提到这个人呢?这样的才女少之又少,紧俏,所谓奇货可居。他们可以被忽略吗?即使重男轻女,即使妻子见面不方便,但如果他们和曹雪芹的关系真的很铁,他们的妻子就不能回避吗?除非他们和曹雪芹关系一般,否则连曹雪芹的门都不会关。如果他们上门,怎么可能没有注意到,唯一的女人曹雪芹当时很穷,没钱买酒。她要换酒,就没有丫鬟了。但是我没有找到任何可以理解为写芷颜斋的诗。

曾几何时,有人怀疑曹雪芹是否真的存在。后来胡适先生通过考证,特别是从曹雪芹生前友人留下的诗词中,找到了很多证据,从而最终确立了曹雪芹的真实性和他与《红楼梦》的关系。可见这些人的作品是考证曹雪芹的重要材料,应该也有人对脂砚斋有考证。

再看《红楼梦》的文本,既然有一句“谁懂其中滋味”,可见曹雪芹是希望有人能明白他写作的初衷。很多人说时代背景模糊是为了应付文字狱之类的出版审查制度,所以很多东西很难搞清楚,而周先生说这本书不是为了几百年后看的,而是为了当时的大众,所以不能太晦涩。那么,如何弥合这种飘忽不定的叙事和普通人的理解之间的差距呢?脂砚斋的批语很好地发挥了这个作用。所以我有理由怀疑,其实脂砚斋是曹雪芹自己写的,自己批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看懂这本书。这样78次之后的情节(这里用周师傅的说法)就很好解释了。其实最后30次(也是周师傅的说法)我说写没写,大概就是没写。曹雪芹把批语里的一切都写成了脂砚斋,脂砚斋全都看了。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后面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写了,也符合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写意。有一种解释是,一切可以直接表达的东西都是死的,真正无限美好的东西是靠人去思考的。这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雕塑、绘画、书法、戏剧等方面。,自然也会在文学上有所体现。曹雪芹这样的一代作家这样做也就不足为奇了。他省略了最后的结局,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