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专业和特殊新企业激励政策
一是大力促进市场主体的成长和活跃。
1.优化企业登记流程:继续简化企业提供的服务,努力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目标是每年新增至少20万个市场主体。
2.调整市场主体结构:鼓励更多企业注册,争取新注册企业比例逐年提高,目标年平均新注册企业达到65438+万户以上。
3.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设立充满活力的孵化器,促进其成功转型。
第二,全方位帮助小微企业成长
1.创新基地建设:在片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基地,培育示范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2.财政奖励: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的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市财政将分别给予654.38+0万元、50万元、30万元资助。
第三,积极推进“小尺度规则”攻击。
1.“小规”分级培育:通过建立“小规”分级培育机制,利用“三仓一表”进行管理和推广,目标是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
2.财政支持政策:对首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鼓励各区给予与市奖励等额的配套支持。
第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创新”之路
1.支持细分市场聚焦:鼓励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培育一批专攻创新、市场占有率、核心技术掌握和质量效益的“小巨人”企业。
2.财政支持政策:对经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优的“小巨人”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是构建多层次的“专业化创新”培养体系。
1.建立培训图书馆:在市、区两级建立“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训图书馆。
2.动态监控与服务:为仓储企业提供持续的监控、指导和跟踪服务。
3.精准招商: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和现有的专精新奇特的“小巨人”企业,进行精准招商。
第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1.R&D机构全覆盖:支持“专业化、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R&D机构,努力实现R&D机构全覆盖。
2.核心技术突破:结合武汉“335N”先进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在工业“四基”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发。
3.创新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丰富创新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沿着技术发展道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七、提供精准服务和支持。
1,智能化改造支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对符合全球灯塔工厂和市政标杆标准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2.品牌和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制定先进的行业标准,对制定标准的企业给予补贴。
3.企业培训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企业家培训,组织海外学习,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实施各类培训项目和公益培训。
4.建立服务网络:在武汉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上设立“专精创新”服务专栏。
八。加强资源的供给和保障
1.人才引进与培训:通过实施各类人才计划,为“专精创新型”企业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给予相应补贴。
2.融资支持策略: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大对“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其上市融资。
3.精准服务和政策落实:各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确保政策红利全面落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