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货币一体化对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谢谢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薛玉华,2003)。本文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动机的多样性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可能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一般将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起源和动因归结为“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的确,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以对抗外部世界为目标的区域集团,战前的英联邦贸易体系和战后的经贸协会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必然会损害全球市场的统一,阻碍经济全球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日益多样化。
1.有些国家因为觉得在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的框架下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全球市场开放的目标,而率先与自己亲近的国家成立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全球多边贸易和投资谈判中无法达成的协议,往往可以在较小的多边或双边谈判中达成。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市场开放无法取得进展的产物。例如,由于许多关贸总协定成员拒绝在1982开始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美国在80年代中期决定与以色列等国开始谈判,并试图向其他贸易伙伴施压。由于乌拉圭回合(1986-1993)陷入了缓慢而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许多国家担心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会成功,因此80年代以后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国家增多。
2.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区域一体化协定锁定国内体制改革进程,为进一步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注入活力。一个国家的体制改革往往面临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因此改革过程容易出现反复。一个国家一旦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区域一体化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进行体制改革就是其国际义务,因此国内特殊利益集团将很难通过调整一体化协议来改变改革进程。因此,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加入区域一体化组织,对外界是一个明确可信的信号,表明其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受到一体化协议的约束,因此具有长期稳定性(Fernandez andPortees,1998)。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一些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都有这个考虑。1997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一改韩国长期坚持的“非集体化”政策传统,与墨西哥、智利等国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其主要目的是向IMF和跨国公司表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以获得IMF的贷款支持,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
3.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议消除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壁垒。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拿大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不断使用反倾销税和反补贴措施加强贸易壁垒,严重威胁到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加拿大出口。加拿大决定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进入美国市场。也有欧盟发展壮大的原因。欧洲和欧洲自由贸易区原本是两个对立的一体化组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最终在1973达成协议,给予彼此工业贸易免关税待遇,从而形成了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
4.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议提高国际多边谈判的谈判能力,从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多边谈判过程中,每个谈判者的实力是决定其影响力和谈判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这促使一些国家期望通过一体化协议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以保持或增强其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是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然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即欧洲在1986年与市场和欧洲自由贸易区签署了合并协议,并在1992年建立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对美国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霸权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促使美国逐渐放弃其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政策传统。1987年与加拿大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积极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和安全动因。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好处是有助于改善成员国的国家安全。南非发展* * *的初衷是防范来自南非的威胁,也有中东欧国家申请加入欧盟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威胁的安全战略考虑。欧盟的建立也有寻求地区安全的原因,即一方面可以联合起来应对来自前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避免重蹈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覆辙。2003年5月10日,布什提出美国与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用“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来概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导致全球市场的碎片化或者区域之间的对抗。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构建开放型全球经贸规则的积极影响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全球多边合作和统一的国际经贸规则,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基于区域双边或多边合作和区域经贸规则(薛等,1995)。如果仅从上述层面分析,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不仅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冲突。1958欧洲经济实体成立时,关贸总协定内部曾就一体化组织是否违反关贸总协定倡导的非歧视性自由贸易原则展开激烈争论。当时有六个欧洲国家威胁要退出关贸总协定,所以关贸总协定不得不承认区域贸易协定是非歧视原则的例外。但笔者认为,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要静态地分析区域一体化协定是否违反了GATT或WTO所倡导的非歧视原则,还要动态地分析大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最终是促进了全球自由经贸体系的建立,还是阻碍了其建立。
1.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对外贸易壁垒效应,许多非一体化组织成员积极推动多边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谈判。例如,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每一步都促使美国和其他非西欧国家积极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欧盟成立后不久,在美国的倡议下启动了关贸总协定狄龙回合(1960-191年)和肯尼迪回合(1963-1967年),大幅度降低了关贸总协定成员间的关税水平。东京回合(1973-1979)是欧盟第一次扩大的反映。1986,欧盟通过单一欧洲法案,促使美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主张更全面的市场开放。二战后初期,世界各国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为40%,而工业产品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发达国家仅为3%左右,发展中国家也已降至14%左右。上述情况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为多边贸易谈判注入了动力。
2.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可以使有关国家更好地处理全球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需要以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为前提。在这个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各成员国的政府、企业和普通居民将逐步认识到经济自由化的积极意义,掌握应对经济自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应对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边做边学”获得,而且更容易在小范围内学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面临的谈判对手会更少,从而更容易达成协议。OECD的研究证明,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问题的尖锐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丁一凡)。因此,可以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国开放市场和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商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成将促使成员国或一体化组织更加重视与区域外的经贸关系和多边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一些国家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时,他们将对多边市场的开放失去兴趣,甚至威胁到多边贸易协定的存在。事实上,许多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是多边市场开放协议无法取得进展,区域一体化将为新一轮多边市场开放谈判注入新的动力。美国对地区一体化态度的转变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例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与以色列、约旦和加拿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然后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一直试图创建美洲自由贸易区。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在APEC内部建立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未失去在此制定多边国际经贸规则的兴趣,只是希望通过此举保持其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并向域外国家施压,要求其采取对美国更有利的开放市场政策。
4.区域自由化协定往往可以成为确定多边国际协定的基础。回顾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多轮多边贸易谈判,我们会发现,许多重要问题都是在一些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解决的,而一些国家或区域一体化组织则希望在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将有关的区域协定升级为多边国际经贸协定。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自由贸易协定的范畴,在外资国民待遇、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内容最终成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和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议题和争论焦点,并为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基本经验。此外,已成为世贸组织重要经济规则的《信息技术协定》是由APEC成员首先达成一致,然后由世贸组织批准的。
5.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产生一种有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机制。大多数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源于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可能会削弱特殊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在关税同盟和* * *共同市场等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下,一体化组织的决策机构对外贸政策拥有统一的决策权。贸易政策决策权的转移可以产生以下两种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机制:一是“偏好-稀释效应”。即随着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在整个一体化组织范围内,各国原有的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性可能会大大降低,从而削弱其对制定政策的影响力。二是“偏好-不对称效应”(Hockman et al .,1998)。由于成员国从某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受益不同,其政策主张会有很大差异,贸易政策作为一种妥协产物可能会降低保护程度。
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促进
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还应着重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发展的影响。
1.加强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联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表现。目前,国际贸易主要以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快速发展的形式进行,世界贸易总量的50% ~ 60%发生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从65438年到0997年,欧盟内部贸易额达到12685亿美元,占所有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6%。同年NAFTA内部贸易额为4964亿美元,占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对外贸易总额的49.1%。基于以上事实,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伦·卢格曼认为,目前并没有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只是实现了经济区域化或区域化。笔者认为,上述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不宜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立起来。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经济活动日益突破国家版图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必须从地理位置相近、易于实现制度协调的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开始。
另外,如果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是在说一个大民族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消除阻碍几个民族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障碍,形成同一经济版图,其最高形式是完全一体化。虽然我们有理由认为民族国家的存在是阻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些大国比小国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因此不能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危及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的贸易远远高于贸易周转率。所谓贸易创造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消除贸易壁垒后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加,而贸易转向是指一体化组织内部消除贸易壁垒后贸易方向从非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一定的贸易转向,因此很多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全球繁荣,进而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Trueman、balasa和Kreinen等经济学家对欧元产生的贸易创造及其向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向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得出结论: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移,欧元一体化发展并没有对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目前有一种研究倾向,即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简单地归结为贸易转向的结果。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边贸易的增长仅仅是区域外贸易壁垒的结果。在1987-1997和10期间,美国和墨西哥的贸易额增长了3.5倍,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增长了6.7倍,马来西亚和美国的贸易额增长了近5倍,泰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增长了4.3倍。这里没有证据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引起了严重的贸易转向。1997之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泰国和马来西亚与美国的贸易大幅下滑,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动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评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不能只分析贸易问题,国际投资的发展也是衡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指标。目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引发成员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在欧洲国家建设统一市场之初,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非常担心西欧国家会采取封闭的市场政策,排斥他们。后来,他们发现区域一体化实际上有利于外国投资。法国一直对外国直接投资持怀疑态度,而作为欧盟成员国的比利时非常欢迎外国投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汽车公司都在比利时建立了生产基地。欧洲统一市场建立后,比利时生产的汽车大量涌入法国市场。这种情况使法国认识到,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壁垒措施最终将惩罚自己,并使其他欧盟成员国受益。因此,法国开始实施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迅速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次,为了防止被排除在区域贸易集团之外,跨国公司不得不为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开展相应的跨国投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跨国投资的目标不再是针对单一国家,而是针对某一地区。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英国投资建厂的目标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进入欧盟市场。在英国决定暂时不加入欧元区后,由于担心失去欧洲大陆和东欧市场,丰田在法国北部城市巴伦西亚新建了一家汽车工厂。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成员国加快对区域外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目的是绕过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有效占领国外市场。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内部贸易壁垒的减少,相对降低了区域内跨国投资的动力。比如1987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时,加拿大对外直接投资的66%在美国,而在199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4%。美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从1987到1997,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增长了约2.2倍,其中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增长了近2倍,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增长了近3倍,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了4倍多。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其他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将通过促进地区和平和保持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总结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的政治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从而有效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在这一地区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氛围,法德这两个宿敌的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历史上,巴西和阿根廷的关系一直不和谐,长期处于军备竞赛状态。一度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甚至两国都暗示要发展核武器来制服对方。但1986年两国签署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计划”大大缓和了两国敌对的民族情绪,1991年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互信。亚太经合组织的出现也为亚太地区国家提供了一个多边对话和磋商的平台,并加强了该地区许多以前敌对国家之间的信任。
当然,判断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不仅要分析一体化组织成员之间的政治关系走向,还要分析一体化组织对外政治关系的走向。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区域集团之间的政治对抗,因此区域化不利于全球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政治一体化和外交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一体化组织之间并不存在对抗。欧盟自成立以来,实现外交、防务和政治一体化一直是该组织的重要方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提出了建立政治联盟的目标。然而,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政治联盟,欧盟仍然非常脆弱,甚至很难成为一个政治联盟。欧盟成员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即使欧盟在政治联盟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政治一体化,其最大的可能性也是让多极化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并不一定会导致多极对抗。作者认为,多极化不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只能为全球化构建更合理的秩序原则。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各种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关系越来越多,而不是形成一体化组织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的局面。在美国积极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欧盟先与墨西哥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后与南美共同市场和智利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亚太经合组织联合了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澳新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近年来,新加坡对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参与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与新西兰、美国和日本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且正在研究与墨西哥、智利和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并积极推动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协定之间形成更广泛的自由贸易区。新加坡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在东盟内部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目前,印尼正在积极推进与美国、日本、智利、南非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泰国也在与印度、日本、巴西、克罗地亚、俄罗斯等国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
跨区域、重叠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并加速向外扩张,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因为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大大加强了各种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种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事实上,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期望通过美洲内部小型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和整合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Raymond J.Ahearn,2001+0)。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内部危机救助机制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区繁荣稳定,也是防止地区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的重要保障。所谓内部危机救助机制,是指一些经济一体化组织为救助陷入危机的成员国,避免危机扩大和蔓延而建立的制度体系。其目标是保证成员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防止个别国家的经济衰退演变成区域性经济危机。比如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时,美国克林顿政府从34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中拿出200亿美元救助墨西哥政府,不仅使墨西哥金融危机得到及时控制,而且没有像1982那样演变成南美和墨西哥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动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货币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由于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缓慢,未能形成区域性的危机救助机制,货币金融危机蔓延加剧,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危机干预和救助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地区保持繁荣稳定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在各地区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东亚在“10+3”框架下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是反思历史教训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