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要完成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场艰难而复杂的战役。就当前形势而言,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始工业文明以来,制造业已经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和现代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崛起都是从制造业开始的,今天的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国家强。展望未来,中国要想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

近年来,中国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居世界制造业首位,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份额为19.8%,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业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形势不容乐观。国际上,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试图抢占高端市场,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与中国形成同质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前停后追的双重挤压。国内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从产业上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

这些问题不仅是制造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也是体制机制顽固不化造成的。从自身结构来看,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42.1%;产业集中度低。钢铁、造船、水泥行业10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车行业为86%。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资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请的国际专利合同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95%的高端数控机床和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原材料型和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在75%以下。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不够,未能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畅,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本、资源等要素和工业生产活动的流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率。完善市场供求机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引导消费者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促进制成品供求动态平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公平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营造“平稳出生、平稳退休”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渠道,使企业生死存亡成为常态,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不仅要简政放权,而且要有效管理市场不能用政府之手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严格执行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有效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购买服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标准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政策协调合作,增强产业发展合力。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的进程,也得益于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长期政策支持,更得益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使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相互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切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重,更好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加强环保、土地和价格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和环保投入增加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加强依法行政,确保行业健康发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船舶工业、民用飞机工业等领域立法工作,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民爆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政策要求、工作流程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攻坚战。打赢这场攻坚战,需要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步步迈向工业现代化。

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创新能力弱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必须把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创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多元化创新。建立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重点突破一批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大技术,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由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长效机制,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和社会需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引导企业增强信息技术集成意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和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机制,加快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努力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受益、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未来,为了促进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的新路。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树立生态设计开发、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利用高效、环境影响最小的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研发,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发展。

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机制。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互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各种限制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有资本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更多创新要素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激发其创新活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实践证明,坚持军民结合、工业发展战略军民融合的方针,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资源,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和“共赢”发展。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统一领导、军民协同、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规划和标准支撑体系,促进新时代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完善国防工业体系,健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工生产和民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军转民和“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军民先进技术双向转移。加强军民融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军事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构建制造业开放发展的新机制。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中国制造业必须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以开放促改革,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放宽投资准入,探索制造业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国内外重点领域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需求,调整优化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原材料进口,积极吸收国际技术创新和先进管理经验辐射,推动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品牌,提高“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在海外设立R&D机构、制造基地和营销网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和海外经贸合作区,整合资源和价值链,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落实自由贸易园区(港)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内陆地区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探索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思路,进一步拓展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