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体现和2012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快、物价稳、效益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效益保持高位。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超过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经济增速适度回落,但符合年初确定的调控方向,仍处于较快区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分别超出预期目标0.2、2.4和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总额18.86万亿元,增长10.7%。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更好保障居民生活、重点时段和重要领域需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国公共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财政赤字比预算少500亿元。

图表1,GDP增长率。新华社

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国内需求明显增强。各项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超过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民间投资增速和比重持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增长23.6%,超出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0.1%、27.5%、28.7%和30.4%;民间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3%,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7和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1.6%,提高10.65,438+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54.2%,提高1.4个百分点。

(2)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市场供应保持稳定。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启动实施棉花、油菜、大豆、玉米临储,建立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及时组织玉米、大豆、食用油、棉花、食糖、猪肉等紧缺商品的进口和投放,共投放国家储备粮3986万吨,食糖1.27万吨。

货币状况显著改善。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901亿元;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65,438+03.6%,低于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

流通成本得到控制。取消、减免一批涉农、涉企收费。对农副产品生产用水用电实行价格优惠政策,蔬菜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和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有序推进。农贸市场摊点和超市的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

市场监管继续加强。严厉查处少数商业企业价格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反价格欺诈、打击恶意囤积、查处发布虚假涨价信息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全年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451000起,经济处罚2095438+000000元。

价格涨幅逐渐收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从7月份的6.5%回落到2月份的4.1%,全年上涨5.4%,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回落。65438 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9个,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扩大到52个。

图表2。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的月度变化。新华社

物价上涨的影响得到了缓解。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依法建立并不断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全年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近百亿元。

(3)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4.5%和5.1%。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000吨,增长4.5%,实现连续八年增产,总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石油产量3279万吨,增长65.438±0.5%;食糖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棉花产量660万吨,增长10.7%;肉类总产量7957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5600万吨,增长4.2%。

图表3。粮食连续8年增产。新华社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国财政“三农”支出29342亿元,增长21.2%;中央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建设投资比例超过50%。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全面推进,加大河道整治、重点水源、大型灌区建设和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整治。全年补充耕地31.33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多万公顷。农业生产补贴力度加大,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提高5.4元和14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解决了6398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34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54.38+09万公里,开工建设3365.438+0个有水电的新农村电气化县,新增沼气用户280万户,新增小水电用户654.38+065.438+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65万户,比上年增加654.38+0.45万户。支持建设430万吨粮食收储仓库、115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86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农村流通“千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连锁经营网络建设深入发展。

(4)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创新2020工程开始实施。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5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8个,认定国家科技基础平台23个,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8个,中央和地方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173个。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服务,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新增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41。地面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成为新的国际标准。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制药与育种、国家基因库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21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5个云计算示范城市已开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6个百分点。

图表4。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新华社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基础支撑能力提升。颁布实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央预算安排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6543.8+05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4000多个。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54.38+0.5亿吨、炼铁产能365.438+0.22万吨、焦炭产能654.38+0.925万吨、煤炭产能2463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超700万千瓦,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增铁路里程2167公里,京沪高铁投入运营;新增公路里程71.400公里,完成国道改扩建2万公里。提高内河航道里程1091公里;新增运输机场5个。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超过3400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原煤年产量35.2亿吨,增长8.7%;原油产量2.04亿吨,增长0.3%;发电量470,065,438+0亿千瓦时,增长65,438+0,654,38+0.7%。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水平不断提高。颁布实施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开局良好。西部大开发新10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2079亿元。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巩固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中央财政用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达到6543.8+0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亿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实施,稳步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有序开展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工作。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稳步开展。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河北沿海区域规划和云南桥头堡、中原经济区区域政策文件出台,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浙江舟山等试验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顺利完成,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超过震前。玉树、舟曲、盈江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5)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65438±0%。虽然没有达到计划目标,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颁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规划。支持924个重点节能项目,建成后可形成2200多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推广高效节能空调16万台以上,电机500万千瓦以上,节能灯16万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项目在37个城市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重大项目415个。建成后可形成年节水能力9.2亿吨,废物回收能力7240万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进展顺利,再制造产业化初见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扩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种植面积超过6654.38亿公顷。塔里木河、石羊河近期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太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1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1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80%以上的铅蓄电池企业倒闭或停产。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均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2%,超额完成计划目标0.7和0.5个百分点;氨氮排放量减少65438±0.52%,实现了计划目标;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5.73%,未完成计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下降8.9%,完成计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4%,未达到规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6%和78%,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务实进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二五”规划》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在7个省市试点。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德班会议等国际谈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人员培训。

(六)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加大。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政策落实良好,城镇新增就业12210000人,超过预期目标32100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实现了预期目标。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分别达到553万人和65438+80万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

图表6。城镇新增就业。新华社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10元和6977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和1.4%,农民收入为1.985以来最快。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10新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出台,启动实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搬迁农村贫困人口90万人,超额完成计划目标3万人。

图表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新华社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147个县(市、区)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34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率超过60%。连续第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31.2万“老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年末,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9亿、4.73亿、6.5438+4.3亿、6.5438+7.7亿和6.5438+3.9亿,全国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到3.26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5300多万农村人口和2200多万城市人口。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运用多种融资渠道支持廉租住房建设、中央下放的国有工矿、林区林场、垦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713亿元,是上年的2.2倍。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实现最好的保障。年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1043万套(户),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7)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公用经费年均基准定额增加100元,中西部地区小学生达到500元,初中达到700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600万农村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65438±0.5%,比上年提高65438±0.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招生681.5万人,研究生56万人,均实现了计划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达到3.51张,比上年增长7.3%。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和国家大剧院剧场工程完成。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线路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业规模继续扩大。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7.8亿人次,同比增长1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 ‰,实现了计划目标。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20.1张,比上年增加11.7%。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开始实施残疾人康复和护理。

(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25个省份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网融合试点扩大到直辖市和省(区)省会城市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城市。制定出台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煤电价格综合调控方案和居民阶梯电价试点指导意见出台,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价改革有序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修订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颁布实施。逐步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符合现代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体制和机制,将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国有文艺团体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非政治性报刊出版单位改革正式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外贸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6543.8美元+0743.5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65438美元+0,556,5438+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利用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0亿美元,增长9.7%,其中服务业使用外资增长20.5%。借入国外贷款252亿美元,增长23%。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全年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6065438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6543.8+0034亿美元,增长654.38+02.2%。

图表8。非金融类海外直接投资。新华社

“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顺利。(1)年度分解的7项约束性指标中,11分项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人口总量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然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未能达到年度计划目标。(二)年度分解的9项预期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7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年度预期目标;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GDP的比重两项指标未能实现年度目标。(3)部分指标未能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或实现年度预期目标,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工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一些约束性指标是“十二五”规划新确定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现有措施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国务院科学决策、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2012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能源资源稳定供应面临重大挑战。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首先,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外需持续疲软和内需增速放缓可能同时出现。2011年9月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持续下滑,2012年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国内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继续增加,消费增长可能稳步放缓,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有所减弱。二是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呈长期趋势,我们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不容低估。部分农产品紧平衡格局难以改变,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整体价格水平。第三,农业难以稳定增产。农业基础尚未巩固,科技水平不高,资源约束加剧,农业比较收益低。同时,实现“八连增”后,粮食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等新情况。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不完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大,环境污染事故呈多发趋势。五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同时,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将高度重视上述问题,并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处理。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预见性。我们将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比上年预期目标低0.5个百分点。主要考虑:一是反映国内外经济走势和发展速度的趋势性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稳增长、控物价、转方式的任务相当繁重,预期增速目标适当下调,更能反映经济走势。同时,7.5%还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速。在中国经济总量大、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二是逐步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引导各地进一步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第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低增长目标,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也有利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更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65438±0.5%,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主要考虑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形成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倒逼机制”。要按照主旋律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低于2011实际涨幅。主要考虑是:一方面,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生产“八连增”,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导致价格上涨过快的短期因素有所减弱,2012年翘尾效应约为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要素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成本推高物价的压力将继续存在;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输入性通胀因素不可低估;而且要给缓和价格矛盾和推进价格改革留有余地。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以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主要考虑:2012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继续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更加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安排,下更大力气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顺利实现民生领域的各项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