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学的有关报道
郝文学教授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向曾祖父那样,修桥铺路,造福桑梓。父辈的愿望长大之后虽未能心想事成,但成为一名医生后力争为公众做些好事的渴望并未因之而稍有消减。
郝文学于1950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一名胸外科医生。每当工作中亲眼目睹那些因手术而备受痛苦折磨的病患,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梦想有朝一日能研制出一种药物使某些慢性病人无须手术而能获救。
1965年的某一天他收治了一位病人,根据病情判断,原想存活期不会超过一个月,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两个月后病人竟然活着回来了,而且显得精力十分充沛。据病人说他一直在饮用由一位叫范大夫的售蛇商所调制的“蛇羹”。于是郝文学立即走访了范大夫,力争多了解一些情况。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蛇的某种成分也许和治疗某些疾病不无关系。自此之后郝教授便醉心于蛇的研究,几十年如一日,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以毒攻毒 化毒为药
尽管蛇毒具有毒性,但长期以来毒蛇的毒液仍然被中医视为治疗某些疑难和复杂疾病的一种有效化合物。它的理论根据就是“以毒攻毒”。人们也许都听说过被毒蛇咬伤后出血不止,常是致人死亡的原因之一。说明毒蛇液中必定含有防止血液凝固或溶解血块的某种物质。考之实际,果然如是。
根据1963年对10名被毒蛇咬伤的马来西亚病人的一份报告来看,病人所以出血不止乃是由于类凝血酶(thrombinoid)所引起血液不凝固,引起出血。这从另一方面又暗示它可能有些有益的东西,如溶解血液凝块。这一发现使郝文学萌发了能否用蛇毒液来防治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想法。
蛇毒应用于医疗目的可远溯到中国的古代·李时珍(1518-1593)是明代的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在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药学的圣经———《本草纲目》中写到:“蝮蛇可缓解半身麻痹。”按传统中医的观点,蛇浑身是宝。
专家在讨论科研设计、生产及应用方案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约有2200余种蛇,其中600种属毒蛇。在中国有160种,其中有10种是毒蛇。蝮蛇系一种毒性很大的品种,在中国除西藏、广东和广西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脑血管疾病对于中老年人一直都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在我国有那么多的心血管疾患和如此丰富的蛇源。因此,如何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提取有益的东西,去掉有害的物质,力求做到以毒攻毒,发挥疗效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郝教授从五十年代就投身于蛇与蛇毒以及心脑血管疾患的研究。他不辞艰辛,不计安危,亲赴蛇岛观察蛇的习性,采集蛇的毒液,参与各种基础研究,他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以身试药。他发现蛇毒液中含有多种致命的毒素,包括一种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瘫痪和窒息致死的神经毒及一种能引起内脏出血和循环衰竭而常常导致死亡的血液毒。此外,蛇毒还含有一种心脏毒,能引起心悸和一种肌肉毒使肌肉运动僵滞。不过,蛇毒也含有非毒性或低毒性的酶和蛋白质。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具有溶解血管内血凝块性质的酶。
精益求精 不断进取
提取这种酶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经过多学科***同协作与努力,郝文学他们终于成功地从蛇岛蝮蛇毒液中提取出来,并将之命名为蛇岛蝮蛇抗栓酶(一号)(Svate-1,Snake Venom Antittrombotic Engyme-1)。经各种动物实验,基本符合要求,用于脑血栓治疗,具有明显的溶栓性能。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仍在孜孜以求,开发出第二代产品,即Svate-2,并于1985年通过了国家鉴定。为了增加设备,充实科研条件,他以600万元的售价将独家生产权转让了沈阳第一制药厂。不过Savte-2还没有完全从蛇毒中除掉神经毒和血液毒。临床观察证明,大剂量治疗时仍会引起诸如复视和出血等毒性反应。
众所周知,一切药物均有适当的剂量标准。若用量过低,药物不奏效;过高,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
为了确定最佳剂量,郝文学5次给自己注射蛇毒,以便亲自体验一下自己身体对这种化合物的反应。有两次他病得很厉害。他的工作经常使他离开实验室,走出家门到田野里去狩取蛇。他作为一个调查小队的成员曾去过渤海大连蛇岛100多次。他回忆道:“最初,我呆在岛上有6个月之久,为了了解蛇夜间的习惯和特性,我得对这个动物耐心地观察几个小时。我继续这种研究已有8年之久。”
1985年,郝文学投资了300万元创建了一所专门医院———大连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该医院位于海滨,有50张病床,是他临床和研究的基地。后来,郝文学又研制出他的第三代蛇毒注射液(Svate-3),这耗去了他整整5年的时光。Svate-3已于1991年10月通过了卫生部的鉴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陈远聪教授在开发Svate-3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亲密合作,他们终于开发出从蛇毒中分离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技术。
扬子江流域是蝮蛇的主要栖息地。江西、江苏和浙江省每年要向日本出口蝮蛇,日本很盛行喝蛇酒,他们认为可全面增强体力。
从这些省份所收集的蛇毒,称蝮蛇蛇毒,乃是郝氏药物的药源。郝文学使用蛇毒作为Svate-3的成分,这些成分是通过复杂的过程分离出来的。
静脉点滴和休息长期以来一直是综合治疗脑血栓病人的方法。自1989年以来,郝文学将国际先进的数字减影血管照影术(DSA)应用于临床并与锦州中心医院合作。
内引外联 拓展业务
郝文学意识到有必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商业化,以便他能够利用所创造的利润为医疗应用蛇毒而投入进一步的研究基金。
1990年,他为了与香港一公司建立合资大连Svate制药公司,投资600万元。后来他又创建了郝氏蛇毒开发集团公司。公司和集团都生产Svate牌蛇毒产品,如Svate-3、NGF(神经生长因子)等。牌名Svate系Snake Venom Antithrombotic Engyme的字头缩写。
作为一名学者、企业家,郝文学旨在生产第一流的产品并步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欧洲和美国。
郝氏工厂位于大连郊区,每年生产1200万支Svate-3,产值达2000万元。在他的领导下,一个全国性的蛇毒研究、生产和应用的网络已经形成。
应用蛇毒药物治疗的一些消息,使日本、印尼、韩国、菲律宾、香港和台湾的一些病人来大连找郝文学教授看病。他们当中不少人在经过Svate产品冶疗之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周德明和他的儿子于1991年春从台湾来到大连。父亲患有心脏病,常常感到手部麻木,儿子患有先天性小脑萎缩和糖尿病。50岁的父亲说:“我们是经介绍来大连的,我们都对郝文学的蛇毒药物具有信心。”一位韩国病人写信给郝文学,说是Svate-3给了他继续生活的力量。
按照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的一位副教授顾滨祥的意见,海外病人来中国之前应与中心联系,以便安排治疗方案。中心的医生与护士们会说些英语,因此,对日常关于治疗的对话不会有问题的。
郝文学到全国各地去做报告并传授治疗知识和技巧。他已经先后在1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演讲。
目前,郝文学正在开发一种更为纯净的蛇毒注射液,以及其它药物。他说:“我想让世界知道,中国医学工作者是能够开发出用以取代某些手术的有效药物的。”
一位Svate—3制药厂的主任尹惠(YinHui)对郝文学备加赞誉,她说:“郝教授从不知周末和假日,他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
郝文学自己说:“如果我的努力拼搏能为更多的家庭带来幸福的话,那我个人做出些牺牲是值得的。我年纪大了,所以我必须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多做奉献。” 郝文学教授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事业锐意进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他曾历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现任中国医科大学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血栓病医院院长,脊髓损伤研究所所长,大连郝氏蛇毒开发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是国际纤溶与血栓形成学会会员,国际毒理学会会员,美国中华医学会名誉主席,美国中华医药杂志主编,美国名人传记副理事和英国名人传记协会终身会员以及中国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并于1997荣获世界名医证书。
自1965年以来,他就潜心于蛇毒的研究工作30余载。他捕蛇采毒,提纯精炼,以身试验,不计个人安危,历尽艰辛,克服困难,终于先后研制成蛇毒系列产品。1992年经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认为:研究课题明确,设计合理,研究手段先进,数据可靠,结果可信;通过对众多患者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因此,郝文学曾于1985年获辽宁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际老年医学研究会金杯奖和荣誉奖,1991年郝文学获中华人民***和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发给特殊津贴,1993年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卫生部生产企业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1992年,他的Svate—3被卫生部指定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他先后在国际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刊登论文90余篇,并著有《中国蝮蛇毒的临床应用》、《血栓与抗栓酶》、《血栓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著作,他还主编《美国中华医药杂志》季刊等。
抓住机遇 更上一层楼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科学事业突飞猛进,生命科学异军突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迎头赶上,抓住机遇,在攀登科技高峰上,不遗余力。郝文学虽已年届古稀,但雄心未减,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他要把余生奉献给医学事业。为此,郝文学将进一步投入蛇毒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研究与开发,在加速蛇毒抗栓酶与NGF的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中,为国家“十年百项计划”普及应用,做好三瘫治疗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郝文学表示欢迎与海内外有识之士合作,使造福人类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