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三五”规划全文,解读山东“十三五”规划2065 438-2009(二)

局,坚持党的领导。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享受的发展理念,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要大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实现小康社会、人口、区域全覆盖,实现更高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着眼于提前实现“两个翻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先行一步,把山东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省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了适度的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提前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就业比较充分,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山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得到广泛弘扬,文明山东、诚信山东、美德山东建设深入推进,善良诚信、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两区一带”深度融合互动发展,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任务全面完成,水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展现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形象。

——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日臻完善。法治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人权得到有效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率先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我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1)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着力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应努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着力深化知识产权创造、运营和保护;以优化财税政策为导向,着力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作用;大力营造敢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奖励成功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快推进“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战略转变。

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实施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技术开发,在核心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生物基因、新药创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信息安全、节能减排降碳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对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在山东落地,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和网络,向世界引进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第三方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积极支持小微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市场、管理、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众包、众筹、众助等方式推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标准、深融合、长链条、好品质、新方式的精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大省。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进粮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空间。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物质技术体系,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现代种业升级工程,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发展统一服务、土地股份合作、土地集中、托管半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