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中的提问技巧
辩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历史悠久,作用不言而喻。以下是我在辩论中提问的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驳
1,准备充分,针对性强。
反驳,顾名思义,就是反驳对方的论点,所以你反驳对方说过的话,一定是很有针对性的;而且反驳往往是在对方的论证完成后马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对方的论证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充分的预测和准备。
当然,这里的充分准备并不是说从后面看稿子,而是作为辩手,你要有几乎穷尽对方论据的能力。其实这并不难,因为对手的观点逃不过赛前队内陪练队员在模拟赛中模拟出来的观点,所以需要反驳的是,队员必须善于总结,赛前积极与陪练队员沟通,穷尽对手可能有的论据,然后有针对性的准备。在穷尽了对手的论据之后,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因为根据个人经验,一般来说,对手可能有的论据不会超过10分,一些怪异生僻的论据也不会冒险使用。
比如在之前的“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大赛中,我就反驳过该论点。在大赛之前,我总结出对手可能的论点是19分,我用文字进行了总结。但是经过筛选排除,最终得到了自己的9分反驳体系。在竞赛场上,必须强调反驳的针对性,在竞赛场上的反驳必须根据对手的论点进行。如果论证没有针对性,即使有再高明的语言和发挥,也很可能是徒劳的。
在比赛中,因为反驳没有针对性,我有过惨痛的教训。武汉知识产权辩论赛第一轮,我们和对方打了一场。按照规则,我的反驳是在对方反驳完毕后进行的。当时听了对方在法庭上的反驳,觉得有重大漏洞,有可以反驳的东西。结果脑子一热,一篇文章《反驳》来到现场,反驳对方刚刚的反驳,虽然现场觉得效果还可以。
2、打磨语言,力求出彩。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口头辩论还是书面讨论,反驳往往比论证更容易做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后发优势的反驳。作为一个团队的开场陈述,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全面严谨,因为它为后面的辩论设定了攻击目标。反驳就不一样了。是一支队伍吹起的进攻号角,是对方的第一次进攻,所以一定要有攻击性。进取性不仅仅体现在上面说的针对性强,还应该努力出彩。
发光的方式有很多,但总的来说是通过语言的打磨,用“段子”和“包袱”来还原和夸大对方的观点,来攻击对方的逻辑和体系。说到打磨语言,准备段子,一定不能为了抛段子而抛段子。我们必须把它们建立在恰当、相关、适当的基础上,因为如果类比不当或套难抛,效果会适得其反。
个人认为在反驳中使用类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任何类比都是蹩脚的,都是双刃剑,但不可能有完全恰当的类比。但就反驳而言,运用类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对方无法及时反驳你的类比。而且,恰当的类比,一方面可以出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辩论场上很多陈词滥调的使用。
第二,质证
1,找弱,强攻。
盘问通常是一方问,另一方答,时间上通常是一方问的少,另一方答的多。由此看来,提问的一方往往处于劣势。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软肋进行攻击。因为辩论是对一个中性命题的强硬划分,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局限,也就是自己的软肋。作为一个审讯者,需要以提问的形式把这个对手有限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和评委。
请注意,光靠出示是无法通过质证打败对方的,因为答题方有足够的时间解释和阐述。在质证环节,一般都是你问完对方的问题后再回答。你成为答题方后,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优势,也就是在答题时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上所述,辩手在质证时总会抓住软肋,所以你要尽力弥补自己论据的局限性,这一点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和举例来证明。
参加了这么多比赛,感觉在盘问环节总有一个例子,每个队伍用的药都一样,而且这个例子也是盘问的典型,尤其是在“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谁更重要”“自律哪个更重要”这样的辩题中。这个例子通常分三步问:
在中国有一个人经常随地吐痰。你知道为什么吗?
新加坡有个从不随地吐痰的人。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你说他为什么在中国吐而在新加坡不吐?
这通常是从“制度建设更重要”或者“他律更关键”的侧面提问,显得颇有攻击性。作为回答者,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找个例子来提问。说到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回答者其实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例子中的条件,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做出同样的行为,做出很好的反应。我个人觉得不妨这样回答:“对方提出同一个人在不同国家做了不同的行为,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在不同国家还是在做同样的行为,因为更多的人在中国不随地吐痰,在新加坡还是不随地吐痰。你觉得是为什么?”
2.做个总结,锦上添花。
提问的时间有限,所以提问后一般会有一个攻防总结,让团队对刚才的问答进行整理和总结。个人认为这个总结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做得好的话,在给对手重重一拳之后,可以是致命的一脚。在交叉询问中,通常辩手在被问到尖锐的问题后,会使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来回避或改变话题。这时候就要在总结中指出和指出,在对方刚刚被刺伤的伤疤上撒些盐。同时,由于我们自己提问的时间有限,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意图,需要在攻防总结中进一步明确。一般认为攻防的总结是总结同学的责任,但我个人认为攻防的总结一定要由负责提问的同学和负责总结的同学来完成,因为负责提问和辩论的同学最清楚自己的想法,也最清楚问题的意图,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总结归纳,交给负责总结的同学。
第三,辩论
1,一问一答,把握平衡。
辩论不同于质证。一方只能提问或者回答。辩论的规则通常是“我有话要说,你有话要说”,就像两个人在自由辩论一样。两个人的对抗往往非常激烈,因为没有放松思维的时间,没有队友的配合,以及辩手个人与对方争辩的能力。
在辩论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只咨询,另一方只回答,造成“来而不往”的局面,辩论的时间通常是均等的。如果这样的话,估计会有漫长的缺席审判,比赛也不会精彩。所以在辩论中一定要注意问与答的平衡。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回应对方的问题,抛出自己的问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注意场上问与答的转换,不要为了抛问题而抛问题。这就需要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对问题逻辑长度的把握,在辩论中尽量少用长逻辑问题,也就是需要三四个问题才能推导出自己结论的问题。因为在辩论中,一方面你要提问,另一方面你要回答。如果自己提问的逻辑链太长,对手会不会跟风就不知道了,场下的评委和观众也很难知道提问的意图,相当于浪费时间。
2、深而广,防止纠缠。
在辩论中,因为只是两个人的对抗,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在一些问题上反复纠缠,占据优势的一方会不断追求,而落后的一方则会急于解释。其实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于评委和观众来说,如果提问者抛出了一个极具攻击性的问题,而对方未能在两三轮内做出漂亮的回应,那么已经证明提问者在这个问题上占据了主动;同样,回答者对所提问题也给予了精彩的回应,取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同类问题上,回答者主动。评委和观众在听辩论赛的时候也喜欢听到比较全面新鲜的东西,所以这就要求他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找到不同的攻击点和突破点,这样才能把握场上的情况,不至于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