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铁路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经济命脉,深刻影响着所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土安全、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地缘政治的深入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凸显了铁路产业的比较优势。世界范围内对铁路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了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分析机车车辆国际市场环境,研究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而提出提升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需求分析
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行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国际铁路市场出现了持续复苏的趋势。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重载列车技术,体现了高速客运和重载货运的铁路发展趋势。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价值分析
全球铁路市场年产值为6543.8+0033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按市场范围排名第二,为280亿欧元。从地域上看,西欧是最大的机车车辆市场,年总额约为95亿欧元,其次是亚太地区,为89亿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排名第三,市值约为45亿欧元。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增长率预测
未来十年,全球铁路市场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非洲/中东的年增长率预计为3.7%,东欧预计为3.5%,独联体约为3.3%。其中,东欧的机车车辆增幅最大,为8.2%,独联体国家为4.0%,非洲/中东为3.0%,亚太地区为2.5%。
3.国际机车车辆产品结构分析。
2003年世界铁路设备市场总值约为567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总交易额为222亿欧元,其中动车和动车组53亿欧元,占24%,货车46亿欧元,占21%,客车20亿欧元,占9%。2004-2008年五年间,全球市场对动车和动车组的需求持续增长,年增长率约为5%,导致传统客车市场停滞甚至下滑。在欧洲和北美市场,预计高速列车增幅最大;同期,地铁列车和轻轨列车市场将成为东欧、独联体和亚洲的焦点,值得关注。截至2003年,世界上大约有480万辆卡车。据预测,亚洲、独联体和拉丁美洲将成为卡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作为全球最大卡车市场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卡车市场预计每年将减少2%。
(B)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经营状况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供求关系
国际机车车辆市场总体情况是供大于求。根据相关数据,1994-2009年期间国际机车车辆市场供求关系约为1:0.47。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大部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机车车辆企业之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国际竞争是复杂而激烈的。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通用电气(GE)和通用汽车(GM)是世界铁路设备市场的五大供应商,约占全球市场的75%。
(1)加拿大庞巴迪
收购Adtranz后,庞巴迪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和轨道设备制造商,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目前,它正试图扩展到亚洲和非洲。2004年,其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3%,年销售额约为70亿欧元。
庞巴迪在中国建立了三家合资企业:
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主要从事高端客车、普通客车车体、动车组、豪华双层客车、高速客车和城轨车辆的设计和制造。目前,运营中的直通特快列车80%的车厢由BSP提供,BSP还为青藏铁路提供了361辆适应高原环境的列车。
长春常可-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要从事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和生产。广州地铁1号线156辆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期132辆地铁车辆、上海地铁1号线60辆地铁车辆已获得追加合同。
江苏长钱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轨道车辆牵引设备的制造、销售和维修。
(2)法国阿尔斯通
作为高速列车和摆式列车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二,阿尔斯通交通系统部以欧洲市场为中心,拓展到北美和亚非地区。2004年,其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8%,年销售额约为51亿欧元。
阿尔斯通在中国建立了11合资企业(在香港有2家分公司),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比如为香港地铁公司、九广铁路公司提供1100辆地铁车厢;2004年与常可有限公司合作,获得铁道部60列200km/h动车组合同;与大同电力机车合作,获得铁道部180电力机车合同;在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生产推进设备,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CASCO)生产信号设备;青岛铁路设备公司分散式减震器的生产。
(3)德国西门子公司
西门子交通系统集团是通过并购铁路设备制造企业而成立的1989。其主要产品包括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客车和地铁轻轨车辆。2004年,其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4%,年销售额约为43亿欧元,位居世界第三。
西门子、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1999合资成立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获得上海地铁4号线(明珠线二期)168地铁车辆、广州轨道交通3号线120地铁车辆合同订单;从65438+2004年2月,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合作,计划为中国铁路提供180 DJ4型电力机车,合同金额约8.8亿美元。2005年6月,165438+10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签订了60列300km/h高速列车采购和技术转让协议。
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美国是货运机车技术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国家。通用电气公司的运输系统部(EMD)和通用汽车公司的电力部已成为世界重型内燃机车的主要制造商。目前其市场正从欧美向亚洲扩展,2004年全球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0%。
2004年,中国铁路从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为青藏铁路购买了422台C38-Ache交流传动内燃机车。2005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获得铁道部300台447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
⑤礼,死记硬背。
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隶属于印度铁道部,产品技术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先后与美国通用公司、原德国ABB公司、LH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以及100km/h的高档客车和新型货车,国际竞争力不断。改进后的产品已出口到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亚非国家。
韩国铁道车辆公司是1999年7月韩国大宇重工、现代精密机械和韩进重工的合资企业。是韩国最大最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之一,技术水平中等偏上。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部分出口到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和中国台湾省。
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机车车辆企业不仅要面对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竞争,还要面对产品和技术水平相当的印度、韩国机车车辆企业的挑战。
(三)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产业集中为特征的兼并重组,以R&D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和产业整合,以全球布局为特征的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
1.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加快推进。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机车车辆市场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兼并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更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来承担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创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比如GEC和阿尔斯通的组合,就属于资源再分配的战略组合;通用和西门子合作为交流传动机车提供牵引电机,属于技术优势互补的组合;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竞标台湾高速铁路项目,是* * *共同利益驱动下的战术联盟。
2.产业链配置日益全球化。
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利用全球资源和战略布局,优化投资、开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配置,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偏好,具体体现在增加供应商数量、加强供应链管理、深化本土化经营和适应性技术转让,同时促进所在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3.技术“归核化”趋势显著。
机车车辆产业链的全球配置改变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竞争格局,导致新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出现。由于技术较量占据重要地位,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往往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重视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分包和“技术转让”、“生产许可”等方式将车体等低技术含量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转移给低成本企业,体现出更大的专业化和灵活性。比如西门子更侧重于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通用电气更侧重于重型内燃机车。
4.零部件销售和售后服务比重上升。
机车车辆行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本高,竞争加剧导致整车单价逐步降低。因此,配件收入和售后服务对机车车辆制造商越来越重要。例如,西门子在电机和电器等重要配件的制造方面遥遥领先。在机车车辆修理和改造领域,售后服务已成为整车供应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服务业务的增长将改变市场分布,服务收入占比将继续提高。
二、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机车车辆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和整合资源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包括整合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的能力;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控制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环境、制度、能力和资源是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水平和品种已基本适应铁路运输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机车车辆系列产品。动车组技术引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市场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一体化进程日益明显,全球技术扩散格局已经形成。转移成本的降低、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全球化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看,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营业里程达到65438+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分客货运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的路网建设为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由于机车车辆行业关联度高,受产业链中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中国铁路行业已经具备较强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强的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能够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铁路市场的需求,完全具备参与全球铁路竞争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加快建立国内铁路建设、机车车辆制造、运营管理等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铁路产业资源,值得探索。
(2)产业政策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轨道交通装备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十大重点之一,要求“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机车车辆购置和技术改造投资将由2006年的440亿元达到2500亿元。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我们将以高速客运、快速货运和重载为重点,提高中国铁路车辆的整体水平。目前,中国市政府也在政策、制度、资金、税收等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2005年6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3)内部环境
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高度集中。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后重组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北车和中国北车)两家寡头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逐步完成内部整合,整体实力相差不大。2005年末,中国南车集团总资产2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54.38+0.5亿元。中国北车总资产2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543.8+095亿元。
从双方的核心资产来看,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是南车旗下最赚钱的企业,长江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南车的核心资产。齐齐哈尔铁路机车车辆集团是中国北车集团的核心资产。从双方的市场格局来看,南车在电力、内燃机车新造、内燃机车和客车修理方面市场份额较高。中国北车集团在新型客车和电力机车修理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时速300公里列车由中国南车集团旗下四方机车和中国北车集团旗下唐山机车车辆厂制造。货运机车方面,中国北车略占优势。中国北车集团下属的大连机车厂和大同机车厂分别获得了500辆货运机车,南车集团下属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也获得了部分合同。从双方的资产运营能力来看,中国南车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两家a股公司(南方汇通和时代新材)和一家h股公司(株洲时代电力)。北车集团资本运作有点差,没有上市公司。
中国北车和中国北车基本形成了相对均衡的竞争态势,提升了机车车辆行业的整体水平。两大集团制定了国内市场有序竞争、国际市场合作的战略方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4)产品结构
中国北车和中国北车集团的子公司包括制造和修理新型机车车辆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国内布局合理。对配套产业结构的更高要求构成国内市场准入壁垒,同行业跨国公司短期内无法直接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只能依靠中国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形成了不同功率的干线高速动车组、大功率客货机车、调车机车、工矿机车等系列。客车形成了高速客车、专线快速客车、准高速空调客车、双层客车、优质客车、豪华高档客车等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客车系列。货车产品也发展到重载、专业化、散装、提速、高效的新阶段。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全方位出口的完整产品结构。
(5)技术水平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在铁道部的支持下,中国北车成功从阿尔斯通、川崎重工、庞巴迪、西门子引进了4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技术。以及阿尔斯通、西门子和美国GE、EMD公司的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经过模仿、技术引进结合自主研发、合资合作,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升级期。关键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的差距,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体系。中铁高速和谐号大功率机车已投入运营。但在高速技术和重载运输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体系不完整,国际采用率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引进后突破性再创新仍有短板;信息辅助设计的开发和应用不够普及,缺乏先进的、配套的实验手段;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紧凑的技术创新体系。
㈥人力资源
资源和能力形成竞争力,而人力资源是资源和能力的生命体,所以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截至2005年底,两大集团共有员工2057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55461人,约占1/4;专业技术人员55999人,占1/4。高级职称专业人员6641人。从人才结构看,人力资源结构单一,一般员工相对过剩,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少,比例低,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7)国际化经营能力
与世界同行业相比,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缺乏统一规划,产品结构雷同,品种相对单一,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起步较晚。但是,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明显加快。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符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需求。截至目前,部分机车车辆产品和关键配件已进入亚、非、欧、美、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比重逐年上升,销售领域逐年扩大。
在车辆出口方面,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企业获得了伊朗地铁、铁路客车、伊拉克内燃机车、巴基斯坦机车及机车部件、哈萨克斯坦电力机车、马来西亚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等大型项目合同;继向坦赞铁路和南非出口机车后,又与苏丹签订了机车采购合同,开拓非洲市场取得新突破。向阿根廷出口机车客车,使中国机车车辆首次成功进入由欧美厂商垄断的阿根廷市场;出口纳米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动车组标志着中国动车组首次进入非洲和南美市场。出口澳大利亚的双层不锈钢客车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最大的出口项目,也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探索。为新西兰提供铁路卧铺货车,使中国铁路车辆首次进入新西兰市场;与越南签署“创新”机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启动了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整车技术出口。
在零配件领域,曲轴缸套等产品相继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已获得为俄罗斯铁路部门生产摇枕和侧架的资格;已经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国家锻造公司,成为印度市场最大的机车曲轴供应商。
同时,通过与巴西铁路同行签署协议,建立合资卡车装配厂,首次在国外设立企业;——泽尔里——MSU电力电子系统R&D中心,中国机车车辆工业首个海外联合R&D中心,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
三、提升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铁路的复兴、中国良好的对外关系和铁路工业的成就,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国际化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性价比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我国机车车辆行业仍以产品出口为主,海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小,国际化经营模式水平较低。因此,实现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铁路企业和行业标准,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铁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的目标市场
应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抓住铁路复兴的机遇,加强对现有、可能和潜在市场的研究和预测。通过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将细分市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实现由机车车辆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以北美、西欧、大洋洲、日本为代表的铁路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被世界几大机车车辆制造商垄断。市场趋于饱和,技术壁垒高,但对普通机车车辆产品及配件有需求。要从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入手,以普通面包车为整车出口的起点,树立品牌形象。拥有自主配套技术的国家,如俄罗斯、印度、韩国和一些东欧国家,拥有相对完善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产品基本满足本国需求,但缺乏高科技产品。随着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大发展,它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新兴海外市场。目前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区域市场的后续研究。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市场前景广阔。应充分利用中国良好的地缘、政经关系,发挥性价比和适应性优势,加强售后服务,将本地区整车市场作为“走出去”的重点。
(二)改变商业模式
与世界机车车辆巨头相比,我国机车车辆企业在企业规模、关键技术、资本运作等方面差距较大,国际化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仍以产品出口为主。
加快资产业务重组和行业资源整合,加大供应链延伸和管理力度,加强与相关行业和配套机构的前向和后向联盟,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范围经济;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着力加强自营营销能力,着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利用多双边机制谈判和签署政府间协议,促进大型铁路项目合作。
加快与国际国内知名制造商、开发商、承包商和勘察设计咨询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业务范围向产业链高端和项目源头转移,有效融入世界机车车辆制造体系,提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份额。抓住用好铁路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不断研究探索海外设厂等商业模式,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与中国铁建等相关行业战略联盟,充分发挥铁路行业整体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打造中国铁路区域品牌,是提升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铁路行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3)自主技术创新
机车车辆行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载体。行业整体技术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行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前瞻性、适应性技术研发,加快建立海外R&D中心,重点研发高速轨道交通控制与调速系统、车辆制造、线路建设、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原始创新相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战略,实现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聚焦目标市场的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提高针对性开发制造产品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把适应性技术和产品性价比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形成完整的可遵循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中国铁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推动民族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
政府要继续协调科技、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相关部门。在积极的产业和金融政策保护下,进一步加大对机车车辆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结构优化、国际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参考
UNIFE:全球铁路市场研究-现状与展望2015,2007。
《北车年鉴2006》,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铁路年鉴(2002-2006),中国年鉴社。
铁路十一五规划,/tllwjs/tlwgh.html。
科技部专项课题组:《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科技部专项课题组:主要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与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材料。
蔡玉国:世界铁路设备市场年增长4%,国外内燃机车,1,2005。
陈春阳,李雪薇: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2期,2006。
郑昌红,刘凯: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综合交通》,2007年第2期。
仅供参考,请大家自己学习。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