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法律知识座谈会四篇文章
从学生法律知识座谈会上了解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层层落实,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潜能。
(1)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律课。要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习方法和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小学阶段重点进行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行为;初中阶段,要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础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潜能,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法律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科、语文的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中学阶段,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结合政治、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进行渗透。
(2)多种形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举办主题班会、模拟审判、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校园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讲故事、听典型案例,生动直观地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校园和家长做好本地区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教育活动,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行为异常?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除了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对待少数有不良行为和倾向的人?问题学生?实施关键援助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中学动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查所有学生的家庭状况,重点关注父母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互通信息。同时,校园领导和老师要结对互助,防患于未然。第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学生犯罪的重要环节。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都比较落后。我们要求校园加强领导,成立转化后进生指导小组,排出转化后进生工作方案,排出后进生名单,分析现状、原因、家庭状况、校外联系人,填写后进生状况登记表,确定负责帮教的教师。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法制的推进,都有赖于广大青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2月X日,学校组织了法制教育专题讲座。_ _学院的两位博士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如何保护青少年的权利,并举证了大量案例,充分说明了孩子如何正确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后,我知道执法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和义务,学习法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保护法律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责。教师在实践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依规教育学生。教师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有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非凡性,有人称教师:?阳光下最闪亮的职业?。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苛责和责难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的理论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博大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甘于退一步的精神。却忽略了教师在面对成千上万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的学生时,可能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和心理反应。但是,这种压力也造就了老师们不屈不挠、兢兢业业的性格。
但是,老师毕竟不是神,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注重职业道德,摒弃功利、颓废的思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既教书又育人,勇于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积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矛盾,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讽刺,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从而在生成中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及时有力地打击和惩处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超常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注意改进方法,不断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各方面融合起来,把原有的一些工作机制和做法规范起来,加以运用。
对学生法律知识座谈会的认识3通过这两年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培训和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天不怕地不怕?这与我国的法制建设是相悖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祖国的未来,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贵州省中小学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课题研究?,成功探索了通过校园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学教育的主要好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和教师的法定职责;什么事?法律进校园?工作的重点;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发展纪律。
法律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潜能。
第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校区、各科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的主体,校园是实施责任的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运作的主体。
第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
2.教师应增强紧迫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应养成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能?视而不见?。
4、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想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源源不断。
5.认真备课。一支粉笔和一本书被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6.要积极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学生法律知识座谈会的认识四为贯彻育人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 《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方案》(黔法发[20 _]152号)结合市、区法制教育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教育,提高自身认识,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爱国主义、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形成守法的态度,提高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潜能。在校园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于X月,20__?20__ _暑假期间,我了解了法学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相关信息,受益匪浅。现在我将我的学习经验总结如下:
一,学科中渗透法学教育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犯罪时有发生,呈上升趋势;但也更年轻,更有害。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举措。
第二,在学科教学中找到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局限于课堂或书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是一项紧迫的思想教育任务。我们都知道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很多与法制有关的问题。
与话题相关的人和事;还有_、报复、违规操作导致不良后果等多种情节。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各个学科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活水,或课内,或课后,或请进来,或拿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认真研读教材,处处都能找到法学教育的切入点。
第三,情境教学法
在创设法律教育渗透点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学科知识,提高法律知识潜能。课堂、作业布置和批改、习题、课外辅导、考试、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含着法制教育的机会,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你用得好不好,会不会用,用得明智不明智。当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教学过程应以学科教学为主。我们不能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法律教育上,如果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也就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让学生理解法律。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科教学渗透于法学教育之中,法学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基础的。我们只需要了解法治部分。而且我们的老师大多不是法学毕业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法律。
第四,法制教育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法学教育不能等同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潜能。法学教育也要因材施教。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形式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五、学科教学对法制教育工作自身的要求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不断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多了解身边的法律案例,应该构成教学渗透法学教育的习惯。要强化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学科教学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