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课题组是否值得加入的三个标准。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和谁在一起。所以,无论你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你即将加入的课题组对你的未来至关重要。判断一个课题组的好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罗振宇曾经说过,在商业上,硅谷的投资人在判断一个公司好坏时,都有一个心态,不断观察人才的流动。如果高级人才从这家公司流向同行业的其他公司,那么他就是一家不好的公司。相反,他是一个好企业。这种心理学方法在科研领域也是适用的,一个科研群体的人员流动和构成直接体现了其优劣。

首先看学科带头人,院士,千人计划,长江,或者杰青,百人计划,新世纪人才。在中国,如果老板没有头衔,很难发展壮大。毕竟科研界分很多山头。

其次,看这个课题组有没有好的接班人团队。除了老板,是不是几百个年轻人都打算做青年才俊,几千个年轻人和长江?优秀青年人才的参与,说明这个研究群体是有活力的,是可持续的。

最后,看学生的素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年都有新生走吗,名校毕业吗?如果新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转学生,说明这个课题组的素质不是很高。

对于一个研究群体来说,高水平的文章和高质量的专利就是高质量的产品输出。

文章不用说,除了NS(nature and science)都是nature子刊。然后就是物理PRL、生物细胞、化学JACS、材料AM等各个领域的1号。

在中科院之前,硕士毕业的标准是至少一篇SCI文章或一项专利。我毕业的时候,专利的有效期被取消了,直接导致很多人推迟毕业。中国的专利其实是比较水的。根据网上公布的数据,到201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2.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根据《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我国高校实际专利转化率不到5%。2013年,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张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

中国的专利有很多水分,但也有很多优秀的成果。一个积极的例子是最近8月份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消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深圳市广和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技术转让费为人民币654.38+亿元。如此优质的专利,其意义超过了文章对国家的贡献。

现在很多人才计划都强调最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这是关于可持续性的。老板可能也挺牛逼的。他写了一篇关于科学的文章,但那是十年前的事了。这几年也没什么可拿的了。这样的研究小组可能已经是过去式了。

有些研究小组规模很大,但并不专业。喜欢跟风,喜欢追热点,石墨烯火就研究石墨烯,拓扑亲和体热就一脑子搞拓扑。看似一直在与时俱进,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有的课题组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泰山北斗。

比如我们课题组的标签是热电材料。我的老板是欧盟热电协会的主席。人们一提到我们课题组,就会本能地想到我们是研究热电材料的。

最后,一句话,一个好的课题组应该有清晰的标签,持续的产出,高素质的人员流动和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