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对“最道德的市场体系”的反思
这个问题我还没看懂(但我隐约觉得答案可能是中国的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于是我翻到第30页,读到“你在和谁说话?”。其中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担心每部手机的充电器都不一样。其实充电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唯利是图”的厂商就是不给人方便,把每个接口都搞得不一样……”。突然对发达国家“市场逻辑”产生的幸福感打了个问号。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文中提到的苦恼。不管引号的佣兵意图是什么,充电接口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苦恼是一个铁的事实。且不说这种不兼容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额外污染(电子垃圾的回收是个大问题)。中国的手机大部分是国外品牌,厂商都是知名的市场主体,尤其是生产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他们赚了很多钱。按照作者的说法,他们是“给别人带来的快乐越多,赚的钱就越多”。但是这些大公司为什么没有想到解决这个小苦恼呢?我怀疑市场逻辑在这里真的掺杂了唯利是图的动机。
说到美国苹果的产品,也就是文章特别指出“如果生产iPad或者iPhone,可以服务几千万人,赚的钱多得多”,真的有故事可讲。更不用说在国内加工造成的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和工人中毒,以及可怜的加工费,天价的售后服务费也会让你很苦恼。业内人士评价:“从IPHONE到IPAD,从IPOD到苹果电脑,每一款苹果产品的售后价格都是天价。”某用户买了一部iPhone 3GS,在保修期内音量键掉了。苹果维修中心告诉用户维修费用是3807元,和买新iPhone的费用差不多。这样的案例在各种媒体上都有披露,所以业内人士得出了“苹果整个产品维修都是天价”的结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的逻辑”所产生的快乐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说一下美国金融市场的各种事情,你就会知道,被它们拖累的苦恼,绝不是小苦恼。
看了这期的几篇文章,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充电器的接口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中国也不傻,开发一个通用接口充电器并不难。我觉得我有能力经营这样的企业。这种冲动只持续了几分钟,然后就消失了。怕被“知识产权”缠住。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这还是源于2011年7月7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一个中概股老板的上市退市自述:短线操盘手把我伤得不轻》。他在文章中说:“我惊讶地发现,在美国,诉讼可以拖垮企业。”我还告诉你,那里的律师费也是天价有人可能会说,你就在国内做,美国人就在中国打。你害怕什么?我当然害怕。如果官司打赢了,发达国家肯定会愤怒谴责中国司法不公,国内也会有人配合。如果我输了,我帮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的好心岂不是适得其反?那会败坏我们正在崛起的国家的名声。我真的会被发达国家斥为“小偷”。另外,如果我经营这个企业,我会把它做大做强。如果产品销往美国,不会被当场处罚吗?我付不起那么高的律师费。律师也是“市场逻辑”的律师。还是上面提到的老板的经历发人深省:“前几天,几个美国律师给我打电话,说愿意免费给我们打官司。我想都没想就挂了。”我“我要创业”的想法从此彻底死亡。
另一方面,苹果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之一。我儿子是千千的一亿果粉之一。他今年5月份买了一部iPhone,但是一个多月后就罢工了,被送到维修中心治疗一周。还好是免费的。我儿子也不怎么抱怨。没有一个企业能做到完美。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如果能用美国的环保标准来干扰我们中国代工厂的环保工作,用美国的人权标准来干扰我们中国代工厂工人的待遇,用美国消费者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消费者,无疑不仅能赚更多的钱,也能给消费者和为他们工作的工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企业树立一个“市场逻辑”的生动典范,让中国很多人彻底领略“市场逻辑”的魅力——谁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