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的内涵并没有贬低女性受压迫的意思。
本文摘自《原大学漫谈》
好了,就说我们过去要推翻的“孔家店”里的女人问题吧!五四运动的时候,搞妇女运动的人一听说妇女要“三从”“四德”,就喊倒了,都盲目地归咎于“孔家店”。其实这都是因为《礼记》和《礼记》中的记载。而且“三从”和“四德”的内涵,根本没有轻视或压迫女性的意思。所谓“在家随父,嫁人随夫,夫死子随”怎么了?就想想把“从”这个词变成一个通俗的法律术语,变成“负担”或者“责任”。那真是对女性的尊重!在女人结婚之前,她的父母应该对她的生活和成长负责。怎么了?结婚后,作为丈夫,男人应该承担妻子的一切生活费用,对妻子的安全负责。这有什么不好?除非是反过来,男人靠老婆过日子对吗?丈夫死了,当然妻子自己的父母也老了,也不靠子女照顾。我该怎么办?
当然啦!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依靠政府办的社会福利,但是做一个男人或者做一个好儿子好女儿,把父母的感情和责任完全交给社会,就有点那个意思了!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方面,恐怕不是个滋味!为他人和公众争取老人的福利是好事。如果只是为了自己,那就不是“民主”的初衷了,是个人自由的东西(自私)!也许我又错了!但是,如果从古代历史社会来思考,三千年前教育还没有普及,尤其是对女性。而且基本上古代是完全依靠人力的古代农业经济社会,女性没有自由独立谋生的能力。那么,在家里不听父亲的话,应该听谁的呢?结婚,当然是要拿长期饭票,不拿老公怎么办?至于丈夫对儿子百依百顺,事实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丈夫去世,儿子年幼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做“母亲和父亲”来抚养孩子。想象一下谁是谁?如果你把“从”字只解读为“顺从”、“盲从”的意思,那说明你这个中国人还没有理解汉字的含义,你需要回到“孔子”那里去多学习!
扩大剩下的48%
说到“女德、女言、女貌、女功”的“四德”,这是女性人格、品格培养的教育目标,不仅适合女性,也适合男性。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出了问题,不管他是男是女,他肯定不受欢迎。言语粗鲁,或不友善,或言语不当等。,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无口头美德,当然不是。至于“女人的长相”,不要误会是选美比赛。古文是朴素的,其所谓“容”就是平时的“容”是整洁的,不要故作风骚,给人开玩笑。过去,在一些书中,“工”字读作“红”,特指刺绣,或者说是剪裁衣服、精工纺织的技艺。尤其是在过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这对于丰富家庭经济更为重要。我觉得这种古代女性“四德”之一,对于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女性更为重要。简单来说,20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嫁给了一个华侨青年。出国前,他们奉父母之命向我告别。我跟朋友的女儿说,你出国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我不是让你去读博士或者硕士。我想让你学一门独立谋生的技能,比如一般女人的会计。因为现在,尤其是未来,婚姻制度正在走向破产,爱情配不上面包和米饭。所以,现代女性必须从小就学会一门独立谋生的特长,这样才能保证夫妻关系。这就是“妇女工作”的重要性。这位年轻女士按照我说的做了,但她没有达到她的期望,正如预期的那样。
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虽然政府没有明文规定,但对青年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妇女的工作”,早已是自然形成的习俗中的自然行为。长话短说,只要引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诗《田家》,就能呈现出江南乡村社会教育的真实图景。这首诗说:
白天耕田,晚上麻木,
村里的孩子们负责自己的事务。
子子孙孙没有被解放出来从事耕作和纺织,
还要学会靠桑树阴种瓜。
再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他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家里每天给媳妇做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织多少布,或者怎么做鞋底,都有严格的规定。剩下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