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
客运通道:每年单向运送旅客8000多万人次。
京沪高铁建成后,将与既有京沪铁路实现客货分离,前者为客运专线,后者为货运干线。届时,京沪高铁每年单向运送旅客可超过8000万人次。
建设资金:市场化融资和多渠道筹集
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2007年3月表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资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吸收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和外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大各种投资渠道。
出行便捷:全程5小时,高峰4.5分钟。
京沪高铁建成后,北京至上海直达列车只需5-7小时,比京沪铁路直达列车缩短9小时,列车发车时间短,高峰期每5-10分钟一班。
自主创新:采用适合国情路情的自主技术体系。
京沪高铁线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形成了大部分自主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
串起北京和上海
京沪高铁沿线有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途经十几个人口密集的城市。京沪高铁北接环渤海地区,南接长三角,通道吸引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京沪高铁沿线,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1/4,GDP占全国的30%。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活跃、潜力巨大的地区。铁道部发言人说。
京沪高铁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铁道部组织北京、济南、上海铁路局初步确定列车运行方案。考虑客流和动车组下线情况,初步安排动车组列车90对,包括一站直达、省际直达、交错停车三种模式。铁路部门将进一步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尽快组织编制运行图。
据悉,京沪高铁主要行车设备设施已基本安装调试完毕。各铁路局正结合操作试验,突出技术资料的学习掌握和现场设备的熟悉认知,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同时,在开通运营前,做好隧道桥梁救援演练、恶劣天气救援演练和设备故障情况下救援演练,全面细化完善应急预案。
释放现有线路的货运能力
高铁网的建设,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铁路的客运能力,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释放了与高铁平行的既有线货运能力,推动中国铁路主通道实现客货分开运输。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教授孙杖指出,京沪高铁降低了长三角、环渤海及沿线地区的互动成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将产业链上下游聚集在一起,减少中间环节和物流成本。
“目前京沪线既有铁路的利用率处于过饱和状态,26%的区段能力利用率为100%,73%的区段能力利用率为90%,也就是说只有3/4的区段仍有10%的运输潜力。”孙杖说。
分析认为,我国一条高速铁路的年运量是现有普速铁路的4-5倍,可以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运力支撑。同时,高铁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
从投入运营的高铁来看,这种变化和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三年来,中国高铁安全运送旅客超过6亿人次。2010年,中国铁路客运量比高铁开行前的2006年增长了33.4%。与此同时,京津、吉焦、武广、郑西、沪宁五条高速铁路运营后释放的既有线货运能力,每年达到2.3亿吨。
此外,高铁还大大节省了社会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据测算,铁路货运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高铁的开通运营,有效增加了铁路货运能力,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对提高我国企业运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沪高铁的运输能力既能实现“客货分流”,又能缓解货运压力。同时,铁路运输可以与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相结合,实现“无缝连接”,京沪高速铁路投入使用后,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规划调整和建立现代化交通枢纽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京沪高铁不仅让人们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舒适的出行,也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人才、资本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所谓“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因为经济要素的流动需要依靠交通的快捷便利。京沪高铁建成投入使用后,人、财、物走上了快车道,加快了流动,搞活了经济发展。
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有240多个,省会城市平均直线距离约为1.500公里。这部分长途客流主要由铁路承担,社会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巨大。
高铁为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社会的客流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大中城市之间。
在京沪高铁的24个车站中,大多数是新建车站。随着沿线客流的不断增加,以新车站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区将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