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产业推广工作

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服务型制造,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发展工业设计和R&D服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关键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手段,壮大设计队伍,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造型、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制造业物流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释放物流需求。推动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鼓励物流信息和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完善各类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推广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发展信息服务和外包。大力发展联网、全链条信息传输、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服务业。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扩大服务对象和业务规模。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营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设备租赁、人员培训等专业服务。发展技术服务。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大力发展R&D服务外包、承包R&D组织、检测等服务,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发展制造业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项目、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

第二,加快发展重点战略性产业

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区域集聚试点,在集成电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实施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围绕关键整机系统应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模数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芯片设计,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加快TD-LTE商用;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构建物联网基础和* * *标准体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组织新型RFID、智能电表、微纳器件、核心芯片、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开展基于典型领域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培育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加强物联网安全能力建设。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工程。突破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智能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泛在传感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装置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展基于机器人的自动成型加工装备生产线、自动仓储分拣系统、数字化车间等典型智能装备和系统的集成创新,推广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发电、环保、纺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实施新能源集成应用项目。在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的地区,示范建设以智能电网为载体、输配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来源的电力系统。实施关键材料升级项目。加快突破气相沉积、等静压、先进熔炼、高效合成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持高强度铝合金等轻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装备制造、重大工程等优质特殊钢发展;推进功能膜材料、医用材料、先进电池材料、高纯硅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纳米绿色打印材料及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汽车项目。重点研发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加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第三,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

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过剩产能“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原则:(1)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和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企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加强市场供求趋势判断和信息引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政策协调,形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2)坚持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强化需求升级导向,培育高端产品市场,促进产能结构优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3)坚持严控增量和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严格要素供给和投资管理,抑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过剩产能;实施海外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强化资源、能源、环境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协调区域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四)坚持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完善和细化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发挥部门合力,落实地方责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制度环境。?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法规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管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审批和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有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源评估、环评审批和新增信贷支持等相关业务。(二)清理整顿非法产能。省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依规全面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出整改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备案。(3)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今年将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箱等落后产能,确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真正得到抑制,永不反弹。(4)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重大问题,理顺区域间分配关系,推动行业内优势企业整合过剩产能。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在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优化。(5)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六)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积极承接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促进国内技术、设备、产品、标准和服务出口。(七)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决清理和取消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提高产业准入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