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跪求~ ~ ~高中数理化所有知识点!
首先,经济学: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作用、棍棒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管理和劳动生产率(刺激和鞭打);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淘汰和分化)。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竞争、合法、开放;
(7)国家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可以发挥广泛的作用,但市场也有先天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有两种途径(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科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9)企业经营者素质: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竞争非常重要;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只有保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温饱之源,是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比较落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通过政策、技术、投资、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
★(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因素(指现代机器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因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它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须走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促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它能有效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和统一的;其主要权利(略)和主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乃至生产力水平,遵守职业道德)。
(1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既有利于生产,又保证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
(15)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16)财政收支: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征收的资金(税、利、费、债);财政支出是国家分配集中的财政资金的过程。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国家财政是通过政府实现的。
(17)金融的巨大作用: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为了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18)税收的性质和功能: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税种;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9)银行的分类和职能:我国的银行主要包括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一部分;其职能是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管理人民币流通和管理国库,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企业法人)、政策性银行(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20)银行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是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住所,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监督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1)商业保险:是针对风险本身,基于商业原则的投资方式,是参与保险人个人意志的体现,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弥补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措施,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愿(基本原则是前提)、平等(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则)、公平(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原则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诚实信用)。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24)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商品服务市场中,消费者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在商品服务市场中享有广泛的权利。消费者也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
(25)经济全球化: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表现为生产、市场、资本、科技开发和应用、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26)世界金融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和投资。
(27)世界市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必然的(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已经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的实践所证明,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8)海关征收的关税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有重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29)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省社会劳动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水平。
(30)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经济学新大纲修订:
1.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改善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宪法确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维护了社会正义。使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法律保护。第四,表明中国正在按照文明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①反映社会化生产的规律,因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规律。(2)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一观点体现了党关心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旨在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激励守信者,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哲学常识:
(1)世界的客观性: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建立在对自然客观性的认识上;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可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必须详细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全局角度做事情,寻求最佳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都在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要学会创造性思维”。
(6)法:法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也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7)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是对立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是统一的——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必须坚持二分法,防止片面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是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做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善于利用促进事物发展的外界条件,又要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
(11)量变与质变: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则,看问题、做事(抓住时机促进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注重优化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2)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3)理解要深化(深化、拓展、推进);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重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知中的作用。
(14)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解对实践是反作用的。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该提倡诚信”
(1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17)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着主体作用);走群众路线,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核心,包括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政治常识:
★(1)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民族职能是由我国的民族性质决定的,也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做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秩序,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发展办公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抵御外来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成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他们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独特的权利(言论和投票豁免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国家机关: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实质是倡导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中国公民和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 * *生产党的性质:中国* * *生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 * *生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 * *生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中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地区首先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7)中国的宗教政策: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和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执行外交政策的基础;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中获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10)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是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五项原则是中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交往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四、补充知识:问题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背景: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们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最根本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寻求和推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世代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的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3)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要注重质量,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可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下决心推进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1,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指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