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手段
一,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要素
1.1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概述
科研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单个管理工作的整合与集成,更是以一种科研文化和价值为导向,以相关的管理理念和政策为手段,通过对科研管理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组织、安排和实施,从而将整个科研工作单元(如科研人员、实验室、团队等)联系起来的体系。)并带动整个科研系统不断运转产生科学知识和成果。科研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应包括:科研管理机构、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隶属于它们的科研管理者。高校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领导机构和院级科研管理部门。校级科研管理的领导机构是指科研部门或科技部门。大部分学校是建制级别,少数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将科技处升格为副校级,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兼任校级科研管理机构领导并更名?科技发展研究所?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所?等等。学院、实验室、大学级科研机构也有科研管理部门。
1.2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对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的影响非常重要。实践中,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学校和大学水平?基于的科研管理框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即科技部,负责学校所有科研活动的统筹协调、组织安排。按照职能划分,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平台基地管理办公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产学研合作管理办公室。院级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上传分发,协助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完成相关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副院长和科研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综合性大学也有社会科学系。?二级?管理体制的优势首先在于分权,相比只有一个校级科研管理部门,权力不会过度集中;其次是扁平化,管理层级少,校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能快速落实到位,全校科研任务指标能分解到二级学院进行规划和考核;而且,这个制度跟中国大学有什么关系?学校?医院?部门?专业教研室?行政管理制度一致,有一定的便利性。但也有学者提出,这种框架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李涛认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本质上是?官僚结构?这种框架不利于开展复杂、动态、创造性和不可预测的科学研究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设计了由行政服务中心和科研开发团队组成的新的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两个系之间和各个系内部的有效信息沟通,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日常事务,科研开发团队负责发现、培育、运营并成功实施校内研发增长点,争取校外科研资源。
1.3高校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模式和具体工作的实施者,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管理团队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人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即科技处处长;第二类是普通的科研管理人员。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是专业背景的顶尖科学家,那么所谓的?肩并肩?科技司司长。目前,?肩并肩?关于利弊没有明确的结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研管理部门普通员工的研究主要从专业化建设和激励手段两个方面展开。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效率,需要依靠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外在管理与考核方式的改进。提高行政管理或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岗位津贴外,还应开放其职业晋升的天花板。既要选拔任用科研人员,又要内外选拔相结合,增强管理人员的动力。
二、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
2.1科研项目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按照科研项目运行周期分阶段进行。本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科研项目的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分为项目启动、组织准备、实施和结束四个阶段。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部分是项目立项前的科研项目计划管理,也可称为可行性分析阶段。在实践中,可行性分析阶段在科研项目申报的竞争中至关重要。除了五阶段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在科研活动中也被广泛借鉴。可以概括为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九个领域的管理问题。此外,科研项目管理还应有效控制创新,以达到包括进度、成本、创新、潜在盈利能力和风险投资家满意度在内的成功标准。从强化过程和结果的角度,可以改变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重项目轻研究?如执行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明显。在科研项目的人、财、物管理中,科研经费管理是目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研究认为,科研经费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预算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解决办法是信息公开、动态预算管理和一定程度的分权。
2.2科技成果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主要是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合作管理、知识产权转让、校企共建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并提供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合同签订、政策咨询等相关服务。此外还包括成就奖、论文统计、归档等一些日常工作。知识产权管理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专业性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首先,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国内除了少数高校,知识产权都是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其次,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科研管理人员多来自专业技术背景,缺乏管理和法律知识,中国高校尚不具备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的知识产权政策功利化,重视知识产权创造,片面追求申请和授权,扭曲了知识产权的本来目标。应从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追求产权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政策。
2.3学科和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基地、机构、工程中心的管理,不是对其中的物品、资产、设备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对科学家基于实验室、基地、机构、工程中心等载体构建的科研团队进行管理。虽然学科的内涵更丰富,包括教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单纯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还是属于科研团队的范畴。现有研究表明,科研团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间合作不足,利益分配等内部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目标管理和组织结构设计。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缺乏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单一学科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和学术支持体系。任何跨学科的研究都很难突破既定学科的界限。改变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收效甚微,应着眼于更大范围的科研体制改革。科研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成员分工、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激励和文化培育,其中核心是利益分配。团队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对矛盾。要恰当地协调它们,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有赖于公平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不仅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还包括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效结合。而高校科研团队确实缺乏目标管理。在团队建设的论证阶段,要结合学校规划和团队目标,然后进行成员选拔和资源配置,根据人才和条件科学设计组织架构。比如一个团队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展研究?几个小组,如纵向的层级结构,也可以形成一个行政工作组和横向的矩阵结构。科研团队也可以依托重点学科共同建设,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可以选择几个研究群体发展建设成科研创新团队。
三、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驱动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是一个组成成分多样、组织结构和功能相对复杂的系统。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运行的动力来自管理理念和政策两个层面。
3.1概念驱动
质量管理理论(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用于控制和提高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后来发展成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理论认为质量是什么?一组固有特性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要求?,质量管理应该满足?客户关注、领导力、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化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互利的供应商关系?的八项原则。该理论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相对较晚,但截至201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60所高校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34所。鉴于此,学术界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高校科研质量概括为高校科研的过程、系统和产品特性满足顾客和相关方要求的程度。其理论过程可分为四个过程: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科研产品的实现、科研的评价和改进、科研产品向顾客的输出。实践过程可分为四个过程:质量体系策划、文件准备、试运行、内部审核和评价。其中文件的编写最为重要,科研过程必须按照ISO标准编写,形成质量监督的手册。计划性和可控性强是质量管理的特点,也是有争议的地方。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和不可复制性,对于科研管理中大量的不确定信息,很难使用机械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虽然大量文章表明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但实际调查表明,高校在建设中仍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大学?去行政化?它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尤其是科研管理中的一个热点。管理者多为专业出身,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重叠,容易出现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张笑君等人认为,高校科研功利主义盛行,科研人员要跑部委才能拿到项目,最终导致经费滥用,原创性成果稀缺。各种不良作风都是因为行政部门手中掌握着巨大的科研资源,分配资源的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学术自治。改革的方式是在教育部门向高校分配资源和高校内部分配资源费的两级过程中,强化学术权力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有学者提出,在高校科研等公共管理领域,应减少支配,增加治理,充分发挥科学统一在高校科学评价、决策咨询、社会监督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科学人必须有正当合法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必须不断提高自主性和自主性,减少政治、经济等影响因素的干扰,形成体现科学内在价值的精神气质和自律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国家学术咨询委员会,建立良好的科研评价文化,惩罚学术不端行为。
3.2政策驱动
科技评价是贯穿科研管理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题、奖励需要评估,科研团队、学科、机构的建设,科研人员的晋升也需要评估。科研评价已成为高校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激励科研人员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落实科研管理理念的重要抓手。国内高校普遍采用以量化评价指标为核心的科研考核管理政策,即科研人员的项目、论文、奖励按照完成的水平、大小、数量、质量进行分级,科研人员的津贴和晋升与这一结果直接相关。所以,对科技的评价是形象地比喻成?指挥棒?评价标准指向哪里,科研人员就朝哪个方向努力,可见其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这种评价方法看似避免了同行评议法中的主观因素,但实际上却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数量重于质量?急功近利的心态和科研氛围。纠正科技评价的价值取向偏差,必须处理好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盲目崇尚SCI等量化工具,忽视科研质量,本末倒置。科技评价的方向应是定性同行评议与定量文献计量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评价标准、方法和效果与价值取向相一致,体现科研规律的本质。
四。有待加强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基本局限在一个角落。对科研管理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较多,普遍缺乏系统论指导下的科研管理系统研究。即使是在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科研管理体系,要么是理论适用性不好,比如科研质量管理,要么是理念在现阶段难以操作或实现,比如?去行政化?想法。其次,现有文献很少提及如何评价科研管理本身,如何衡量科研管理系统的绩效。现有研究分析了科研绩效。科研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工作者,但如何衡量科研管理制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学术思考的问题。再次,科研管理系统本质上是科研支持系统,科研管理工作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引导。服务意识在文献中经常被提及。如何落实服务意识,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是今后科研管理工作中值得深入思考的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