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技术这么好?
1.科技体制畸形。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科技体系逐渐演变为战时军事科技体系,用于规范科学政策的研究制定和科技教育的普及。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导致了科技体系的畸形发展。比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多受制于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从陆军武器制造的增长可以看出:1931-1945是100,1931。陆军武器制造业仅占4。800,但急剧增加到39。5%从1937到1941,跃升到55。70o从1942到1945。相反,8月份纤维、纸张、食品等民用产品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1940,减少13。9环,7。2肠和39%。科技研究和应用的单一发展,产品趋向于纯军用物资,造成科研与应用、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严重失衡,大大降低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甚至出现倒退。
2.科学技术的巨大殖民性。日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国家。为了满足军事侵略扩张的需要,面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日本不是千方百计自主研发,而是千方百计窃取、复制、模仿西方科学技术。比如侧向测距仪、镜头质量、双筒望远镜、照相机等技术都是在继承战前军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军事技术都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欧美先进国家技术的基础上的。到二战结束,它自己的科技原创性已经很小了。日本科学史家唐朝彦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学史上有一个关键点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殖民地性质。接吻的殖民性质是建立独立科技体系的巨大障碍,给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留下了严重后遗症。
3.科学领域的严重官僚作风和迂腐作风。由于帝国国家性质的影响,日本的科技机构和研究人员完全被封建军事官僚、学者和财阀所控制,导致一些技术陷入狭隘、低级甚至伪科学的境地。在学术界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在科学、技术和领域有强大的官僚和学者。学术领导权完全掌握在少数学者手中,他们无视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盲目投封建军事官僚的赞成票,导致日本的科学技术完全成为封建军事官僚、资本家和学者的专属产品,给日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促使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8月1945的有利时机,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时候日本的科技和政治经济一样萧条。但日本人经过痛苦的自省,面对现实,勇敢地走出了怪圈。这种“现实”首先表现为上述“误区”,其次是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导致的资金、人才和设备的严重缺乏,最后是科技发展受制于来自占领国(美国)的强大影响,在具体发展道路上,面临着民族自尊心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战争一结束,日本立即采取措施,在美国的“帮助”下恢复了科技的正常发展。首先,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部门都将被关闭、改革,关于战时工业管制的法令将被废除,这样钢铁、造船、汽车、人造石油等大部分重工业部门。将被关闭或压缩,原属于陆军和海军的404家军工厂和505家重化工厂将被置于占领军的监控之下进行强制改造。其次,许多用于为战争服务的研究机构将被重组,其研究项目和内容将被取代。比如原中央航空研究所并入铁道技术研究所,东京大学航空研究所解散重组为自然科学研究所,等等。第三,解散有关的科研领导机构,消灭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1945年9月,占领当局解散了技术研究所,这是领导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中央组织。在1945+00期间,一些军国主义者,包括藤原小平、80年代的秀次和松前重喜,都遭到清洗。总之,在战后初期的过渡时期,由于日本民众的推动、占领当局的强制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旧的日本科学技术体系在组织、人员和各种法律机构方面彻底崩溃,新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从此,日本科技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战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战结束前,日本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科研和技术水平。战后,通过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迅速转向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装备,取得了理想的成就。同时,在战争结束前,由于矛战的需要,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军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全民科技意识、技术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技术培训,在社会上普及科技教育,使国民生活科学化。因此,战后日本能够充分利用其原有的人才优势、人民不屈不挠的传统精神、先进的科技意识、强烈的竞争欲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有力的国家学术领导机构。战时军事科技体系崩溃后,在占领当局的倡导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开始组建新的、民主的国家学术领导机构。6月,1947,1,召开学术研究系统发起人会议。同年8月,组建“学术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讨论设立国家学术领导机构。同年,一个美国学术代表团抵达日本,指导日本学术机构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5438年6月+0949年65438年+10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学术领导机构——日本学术会议,负责领导国内科研的发展。该组织非常庞大,由以主席为首的210名成员组成,下设7个部和众多委员会。1956年6月,国家成立“科学技术部”,负责协助政府制定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配合各省和主管部门领导全国的科学工作。1959年,政府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导和咨询机关,由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长期科研规划目标,日常工作由科技部和学术委员会负责。这三个强大的学术领导机构对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组织、目标制定和顺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广泛建立科研机构,招聘科技人才。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机构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结构合理、人才密集。中央一级的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雄厚,在科技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到1973年初,科学技术部下属的研究机构有6个,研究人员有1656人,1972-1973的年度研究预算达到890亿日元。此外,在各省、大学和私营企业单位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例如,国际贸易和工业部有一个工业技术研究所,包括13个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所,其研究领域涉及金属、力学、航天火箭、原子能转换、化学、自动化控制等。财政部有金融研究所,邮电部有无线电波研究所,教育部有统计数学物理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等等。大学是日本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有880多所高等院校,许多大学设立了科研机构。在民营企业中,科研机构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根据1972的统计,100亿日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5%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1980以下的公司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所(事务所)。统计表明,日本* *此外,较大的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部门,其数量无法准确统计。⑤自然科学方面,日本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6人,仅次于前苏联(56人)和美国(28人),排名第三,高于德国((16)和法国(13)。
第四,大力投资科技发展。大力投资是发展科技的重要途径。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从1961/1962到1972/1973,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设计的拨款总额从593亿日元增加到3740亿日元,增加了约6倍;政府拨给高等院校和国家研究机构的订购(科研项目)补贴也从118和10亿日元增加到838亿日元。⑧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和政策,官方也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在1982年,日本的科研支出达到FJ每日180亿,占日本的2。国民生产总值的65438。今天,这些还不包括国家直接参与的大型科研项目,如卫星、运载火箭、大型电子计算机等。此外,私营企业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投资总额大于国家,占国家科研经费总额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的研发支出为2100亿日元,占其销售收入的730o,金额最大的是化学工业的凯发公司,其研发支出达到其总销售收入的14.70o。在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日本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了设备投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此不难发现,日本的科技投入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一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而日本则主要依靠利用国家职能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又巧妙地调动和照顾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使日本科技进入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其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科研经费的绝对数量并不多,但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可见合理筹集和使用经费的重要性。
第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战后日本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这也是日本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点。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技术装备水平比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落后20年左右。战后,“国力恢复时,日本政府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即‘吸收战略’,作为不可动摇的国策。具体来说,主要是购买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基础技术的专利权。1950-1972 * *引进11786项,年均增长30%以上,技术引进支出占研发活动经费总额的45%左右。由于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仅解决了日本工业现代化问题,而且缩短了日本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周期,使日本工业和亚洲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引进技术的成本是沉重的。资金方面,不仅要交专利费,还要花很多钱购买专利资料的使用权(也就是专利使用费)。日本是世界上在专利上花费最多的国家。即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业仍然忍受着巨大的牺牲,尽力引进技术,这主要是由战后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决定的。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清楚地意识到,时间已经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走引进技术的道路,时间不多了。据统计,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产品的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生产平均需要三年时间,而使用外国技术只需要一年半。以金钱为代价,日本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第六,注重本土化。“本土化”政策是战后日本历届政府追求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不能盲目行动,要注意引进后议价方的分解,不能个别改进或改革,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品。“1号机引进,2号机国产,3号机出口。”日本人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比如日本重点铁企为了节能,在1975左右引进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炉顶进发电设备,分别是法国grip内流式和苏联干式轴流式。日本分析了这两种设备的优缺点:认为法国设备效率较低(75%),但结构耐尘;苏联的设备效率虽然高(830o),但需要预热,涡轮经常因积灰而停止运转。日本相关技术部门经过4年的研究和改革,扬长避短,生产出了一种日本式的“湿式轴流顶压发电设备”,不需要预热就能连续运行半个月到20天。通过采用变量喷吹技术,可以调节高炉的作业率。这种改进的设备很快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可以看出,日本的技术发展从完全的移植和模仿到个别的改进和全面的改革,直到技术产品的本土化,这是日本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使日本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除了上述的技术发展方式,日本的技术发展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方法,比如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意识”去申请、准备、研究一代人;每个时期都注重用“拳头”科研成果推动几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在二战的20多年里,日本从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这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首先,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占领国(美国)的支持、军事科技支出低、自然资源缺乏等客观因素对日本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给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场战争,很多国家都认识到,经济实力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乃至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空前浩劫也给各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尖锐问题,那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国力。要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科技立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因此,战后全球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高潮。日本的科技就是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下不断发展的。二战后,美国出于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单独占领日本作为盟友,开始对日本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帮助,包括科技。早在1947年8月,美国就向日本派出了科学情报调查团,对日本的科技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帮助其制定发展计划和措施。后来又在科技资金和技术人员上给予大规模援助,并以“沦陷区救济基金”和“沦陷区复兴基金”的名义给予日本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的经济复苏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今后,在科技引进和科技市场开发方面,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伙伴。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战后日本在研发经费的使用上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即军事科研经费的支出最少。日本战后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不会把使用武力作为推行国策的工具,永远放弃战争权,战争不是国策。这对日本经济技术的非军事化具有特殊意义。在R&D经费的使用方面,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西德)在军事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而日本在这方面的支出仅占2。占其研究经费总额的4%。这让日本有更多的资金、人力和财力从事民用科技的发展。
日本是岛国,地少人密,资源匮乏,自身条件存在严重缺陷。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木材等资源50-100%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资源进口占世界资源贸易的12 0o。历史上日本屡次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掠夺海外资源的原产地。二战结束宣布这条路不通。因此,资源贫乏的“致命缺陷”迫使日本从笋的角度走上发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说,科技强国是日本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根本上说,日本科技的发展是由日本政府和商界人士的宽广胸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大胆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的。至少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把整个国民经济放在世界的惊涛骇浪中,驶向世界强大竞争市场的海洋,逐步改革国内的体制。国家鼓励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经济起飞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因此,日本政府在采取重大措施发展科技时,如投入巨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等,都能得到国民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支持,使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从日本出口贸易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科技发展。60-70年代,出口贸易平均增长16.9%,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较大,1970年达到94.8万。
第二,注意加强国民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他们是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和新发现的源泉。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战后日本历届政府认识到了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关系,日本才在战后不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废除军国主义教育,革新教育制度,实行学校教育自由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日本的教育经费从1950年的15988亿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亿日元,增长了近50倍。政府行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长期保持在20%左右,高于美国((15 Yo)和前苏联((160o))。英国(1300),前西德((1200)。由于高度重视教育,日本培养了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20世纪60年代,大约有800万初高中毕业的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服务于各个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中高级人才。从1951-1973,短期大学毕业生增长近150倍,正式大学毕业生增长15倍,硕士毕业生从3000增长到12000,每1000。其中26人从事各种自然科学研究。对教育结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提高了日本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发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教育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校教育和技术教育。表现在重视教育的普及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形成由低到高的完整的学校教育结构和体系,从而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注重全民科技意识教育,不断完善“技术突破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社会培养各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第三,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日本企业界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科技的进步”早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各工业企业广泛设立科研机构,投入巨资进行科研,为企业的发展获得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科研机构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源头,企业是科研成果的试验场。只要有前景的科技成果出来,就能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健康发展科技,是日本的一条成功之路。既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通过对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转变、起步、途径和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科技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日本人充满了远见卓识、扎实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精神。同时,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的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一是让国内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这样才容易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科技意识;三是在科技落后的条件下,要敢于牺牲眼前的局部利益,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重“本土化”,树立科技竞争中“投入就是产出”的强烈战略意识;第四,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第五,根据我国的国情,走适合我国的科技发展道路。以上几点,对于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实施“科技富国”和“科技强国”,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