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引进外企?
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获得的巨大财富相比,中国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的粗放投入下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改革开放之初,利用外资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然而,在制度的封闭壁垒被打破后,外资的快速增长并不是中国发展成就的直接标志。在合理的外资体制和政策下,中资和外资可能有更合理的利益分配,但在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下,外资可能分享更多的中国发展成果。
随着跨国公司的投资,一批先进产业在中国发展起来,人们很难看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实际地位。事实上,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大量现代制造业产品大多使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品牌,这并不是中国产业结构进步的反映。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外资的多少作为发展成就的标志,也不能把外商独资企业作为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国力”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的产出,也就是GDP,统计的是中国所有企业的产值;另一种是“要素所有权”意义上的产出,即GNP。现在往往强调GDP,忽视GNP。
在以国际投资和跨国生产为纽带的国际分工中,如果把跨国公司技术控制下的生产误认为是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的进步,就会忽视不断扩大的技术差距和国外技术控制的风险。在当今跨国生产中,大部分进出口贸易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结构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真实反映,这使得外资的控制风险不断积累。
为了服务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进步,对外开放必须进行政策调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取向,加强利用外资的合资形式,以便更好地获得技术外溢和知识产权。应以市场力量而非政府力量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大力消除各地竞相引进外资导致我国利益受损的制度根源。
对外开放要为国家经济结构的进步服务,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要与开放战略的升级相协调,以消除僵化的汇率制度对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效益的影响。
应调整限制跨国公司压低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各种外资政策,由“数量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变,即注重引进外资是否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效率和科技水平或是否提高了国家税收和人民收入,而不是外贸数量本身是否增加。
建立合理的涉外经济发展指数是实现我国科学利用外资、提高对外开放效率的关键。原则是排除外资和其他对国民福利增长没有实际意义的指标;准确分离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指数变异,如GDP采取更加注重GNP指数、外资企业税收、外贸增加值、引进技术含量等指标体系,真实反映国民福利的提高。
合理的涉外经济发展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各级政府片面追求出口数量和规模。由于中国制造业产品巨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本土厂商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处于非常有利的买方地位。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也因为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力严重过剩而处于谈判的有利地位。因此,合理的涉外经济发展指数应抑制各地盲目出台各种外资优惠措施,防止我国出口产品恶性竞争。
追求引进后的实际利益:第一,外资的优势对中国是必要的;二是最终转化为技术、管理等中国优势;第三,它的应用直接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竞争;第四,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国民工资;第五,有利于国家税收。
建立科学合理的涉外经济发展指标。封闭经济的统计数量指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无法使用。建立新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坚决排除对实际国民福利和增长发展意义不大的指标(如外资金额),准确分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指标变异(如GDP),采用更真实反映国民福利改善的新指标体系(如外资企业税收、外贸增加值等)。).
设定一个局部增长不能影响整体长期经济安全的指标。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地区引进外资恶性竞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坚决防止“贫困化增长”和利益过度外流。由于地方政府是引进外资的主体,而引进外资的质量往往被忽视,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严峻的产业安全风险中,许多产业成为外资的附庸。因此,合理的涉外经济发展指标应约束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竞争中关注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各自为政,充分引导地方政府科学利用外资。
要密切关注开放过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财富积累,进行动态的“开放效益评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当前,探索战略转型迫在眉睫。如果对外开放战略仍然没有相应调整,我们可能会抑制国内体制机制中新因素的发展,而忽视国内改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