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术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贸易政策,激励与限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正在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又有了新的飞跃。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都在争取世界市场,发达国家寻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扩大自己的努力。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差距,赶上先进水平。国际技术贸易是实现各自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贸易得到了蓬勃而深入的发展。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技术和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国际惯例,国际技术贸易政策分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政策和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政策。内容包括鼓励政策和限制政策。
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是技术贸易的主要接受者,因此对技术贸易的鼓励政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鼓励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其本土化和本地化,而发达国家则侧重于技术的更新、开发和传播。
一、各国鼓励技术贸易的政策
1.发展中国家的鼓励政策。第一,鼓励发达国家投资设厂,促进外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在国内和当地发展。二是对技术先进、国内急需的项目给予优惠。三是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四是建立各类机构知识产权等各种适用制度,引导和鼓励技术贸易与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发达国家的鼓励政策。首先是政府的直接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政策。第二,重视技术传播,加强技术传播组织、机构和建设,制定相应的传播政策。第三,制定了科技咨询和技术教育政策。第四,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特别是为引进高新技术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待遇。
第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限制性政策。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对技术进口施加一定的条件,以指导本国的技术进口工作,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减少合同中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获得更好的进口条件。而发达国家的限制性政策主要表现在技术出口上,尤其是在尖端技术和军事技术领域。
三、国外技术贸易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参与国际技术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自身的自主发展实力,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正确选择技术,即确定在一定时期内推广和限制哪些技术,改变技术贸易策略。
美国有条件地放弃了一些传统工业技术,向其他国家转移,但限制了航天技术和大型计算机的外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蓬勃发展的科技革命浪潮,日本政府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技术贸易政策逐渐从吸收发展到技术开发的国际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际技术贸易中,制定了一些合理的政策,成功地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外资,促进了自身的经济腾飞。例如,韩国利用“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行引进重点产业、进口代替出口、以高工业化水平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政策。这使得韩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将霍普曼比(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从1.5%变为0.5%,提前进入工业化第三阶段。印度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功能的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出口,即进出口结合、双管齐下的技术贸易政策。然而,发达国家在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不同程度地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只有修改和放弃这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垄断竞争火药味的限制性政策,才能为实现经济全球化扫清道路。
可见,一个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合理配置和使用自己的资源,从而促进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否则将遭受巨大损失,使其科技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拉大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差距,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吸收和总结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我国的技术贸易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中国引进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创新乏力。近年来,中国的技术贸易政策为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和宽松的环境,我们也确实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些单位或负责人把重点放在了“引进”上,未能组织好规划、制造、建设和使用,未能使用户和产、学、研力量协同攻关。此外,缺乏对设备国产化的支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政策交流的方向和韩国、印度、泰国等基本相似。但韩国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充分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实行重点产业引进和出口替代等政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是成功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典型。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重视“引进”而非“进步”,即更重视“引进”而非“提高”。发展中国家为了使自己的经济迅速发展,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和管理方法,这是正确的,但不能盲目引进。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他们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重复引进现象严重。由于宏观调控不力和审批不严,缺乏权威的进口规划和全面的分析论证,体制的条块分割和行政长官意志的阻挠,导致一些技术装备盲目重复进口。反复引进(大型设备)不仅耗费大量外汇,而且加剧国家建设资金短缺。更严重的是国内机器制造能力闲置,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扼杀了民族工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如果借鉴日本“进口一号机,改进二号机,出口三号机”的经验,按照“一仿二改三制造”的原则,只进口几条生产线和样机,消化吸收制造技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3.一些限制性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许多单位以“引进”为主,不太注意总结经验和引进前的“筛选”,造成许多单位不研究技术贸易政策,缺乏经验,不了解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情况。导致技术引进成本偏高,平均比日本高3-8倍。有些技术被淘汰,有些产品环保严重不合格,就是白白用大量外汇引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增加科技咨询和技术教育政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技术贸易政策时一般以“引进技术”为主,而发达国家不仅强调“引进”,而且重视科技咨询和技术教育。这大概就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为了加强技术竞争力,提高技术开发、传播和吸收的能力,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教育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设立理工大学和技术学院,培养科技专家,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革准备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是靠争夺人才和引进人才起家的。如果中国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不担心经济起飞呢?
参考资料:
1.车家明。日本引进技术的成功策略。200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2)
2.黄凌云。新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重庆大学学报,2000(3)